晚秋初冬釣草魚-莫說魚封口草魚照上鉤

來源:漁翁社 1.28W

在我地,有“九月九,魚封口”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九月九以後,氣溫明顯下降,環境水溫接近魚的適溫下限,鰱鱅和草魚,開始停食。但對於垂釣來說,並非如此絕對。實踐證明,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把握了恰當時機,一樣可以釣上草魚。

晚秋初冬釣草魚-莫說魚封口草魚照上鉤

一、不失索餌時機

草魚性活潑、膽小、喜靜、善遊,一般在水的中下層活動,適應生活的溫度是5-38℃,但它感覺最舒服的水溫是25-30℃,低於15℃或高於35℃時,生長速度明顯減慢,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逐漸進入冬眠狀態。農曆九月九以後,最有利的垂釣時機已過,中原地區晚秋初冬的氣溫常在10℃-16℃波動,自然水域已經很難釣有所獲;但魚兒密度大的養殖場,仍然可以照釣不誤。只要抓住秋高氣爽、豔陽高照或氣溫較高的天氣,不放過陰間多雲、和風習習、氣壓正常的天氣,以及寒潮入境前氣溫略高的天氣,都是很不錯的上魚時機。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當天和第二天,4級以上大風和氣溫明顯下降的日子,溼雲低暗氣壓低“山帶帽”、人有不適感的日子,都不宜揚竿下鉤。

二、篩選有利釣位

不同釣場的水情魚情有別,不同塘主投放的餌料有差異,對魚的食性、習性有不同影響。鑑於低溫條件下制約魚兒上鉤的主要障礙是水溫低,施釣中首先要選擇水面大而深的養殖場。這樣的塘受低溫影響的水多於手氣溫影響的水,水溫略高。其次,一定要選擇向陽的釣位,把餌鉤投放到日照時間長的釣點。由於大草魚多在塘中央深水區,午前水溫低時釣深水底,午後水溫升高可釣半水,能增加餌鉤同魚“見面”的機會。第三要躲嘈雜、找安靜、底浮兼顧。2012年10月30日,陰間多雲,衆釣友在白坡魚塘投鉤後將近一個小時不見魚訊。在人們議論爲什麼早上陰天不上魚時,大老李的長竿突然彎成了大弓,他用力上提時魚竟來了一個“鷂子翻身”,拉斷腦線揚長而去,附近的鯉魚跳起來四處逃竄,半個多小時浮漂一動不動。無奈中我繞到魚塘東北角張着1米多高棉花的地頭,採取一鉤落地一鉤釣半水的辦法,不是提拉逗魚,40多分鐘釣了3尾1-1.5千克的草魚。幾釣友見狀,紛紛向棉花地靠近,嚐到了避鬧求靜的甜頭。

三、隨機應變用餌

草魚雖因愛草而得名,其實它葷素都吃,食性很雜,經常隨着季節、水溫和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食譜:春天和夏初對鮮嫩的草、葉、蘆葦芯感興趣,夏秋對嫩玉米、南瓜花、水果有好感,更愛蜻蜓、蟋蟀一類蟲餌;還有的草魚吃慣了塘主的顆粒料,對別的餌鉤很不“熱情”。去年入冬初期,我用顆粒餌釣混養池,用白菜葉、玉米也未見草魚開口,後來,見岸邊草叢中有螞蚱,抓來幾隻裝鉤,中鉤的卻是草魚,想必是魚品嚐過不少飛蹦落水的螞蚱,在低溫條件下更需要活靈活現、蛋白質含量高的葷餌養身禦寒。由此可見,餌隨魚變,用魚在當時當地最喜歡的食物裝鉤,才能得到魚的配合與回報。

四、針對特性施技

草魚除了有魚的共性外,還有它獨特的“個性”,按它的特性施技,效果更好:

第一,針對它耐力較強、吻部圓厚、有一股“老黃牛”的衝勁,選擇大小適應魚口伊勢尼鉤爲好。因此鉤鉤尖內摳,強度較大,不易拖鉤,遛抄中一般不會發生意外。

其二,草魚常居水的中層,低溫時沉底,升溫後又會上浮,專釣草魚時手感一鉤固定在底部,另一鉤用太空豆夾住主線上,使之可上下移動,底浮兼釣;用拋竿串鉤時,可在主線上加一個球形浮漂,多鉤釣不同的泳層,更容易招草魚上鉤。

其三,當魚因水溫或其他低、空氣溼度大等原因,蟄伏水底少吃懶動時,用能蠕動的蚯蚓、螞蚱或動態釣法,也可開動增氧機和攪動水體,促使魚由靜變動,進而開口進食。

其四,根據草魚生性文靜,懼怕喧鬧、不善跳動、常在草種藏身的特性,垂釣中走、守結合,充分發揮長竿長線和拋竿便於換點水中無草時,自己投草做窩,岸邊無魚時將餌鉤拋到水中央,釣竿林立時儘量找邊、角、旮旯、偏僻處下鉤。這樣活魚活釣不死守,也許魚兒裝滿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