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域如何尋找鯉魚魚道

來源:漁翁社 1.48W

自然水域,鯉魚5月上旬產卵,經4個月生長,到9月中旬長得快的400克,小的也有250克了。鯉魚底攝,喜在大水面沿岸帶的水體下層活動,尤其是底質鬆軟有淤泥的環境。鯉魚食性雜、食量大,能在各種水域,甚至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並養成了掘泥覓食的習慣。

自然水域如何尋找鯉魚魚道

長江沿岸、江南不養鯉魚,但湖泊、水庫、河道中生活着大量鯉魚,從春夏食藻類、腐爛的植物碎片,秋食螺螄、幼蚌,至冬大量攝食水生植物的種子,加上人類生活產生的各種廢棄食物,常形成定居習慣。所以釣鯉魚有兩種方法:環境使然,選定釣點釣定居鯉;區別底況,扼魚道遠攻近守釣散遊鯉。

周邊長有蘆葦的湖泊,入秋後鯉魚喜歡在湖岸凹陷呈袋形或喇叭狀的蘆葦根部尋覓食物。水質渾濁,透明度低於15釐米,水深80~100釐米,軟泥厚5釐米,適合鯉魚定居。傳統釣用蝦、蚯蚓、蚌肉、煮熟的紅薯塊做釣餌,用漚並微微發酵的菜籽餅、豆餅拌碎米、小米打窩。懸墜調4釣2,用腥味或腥香型麩類餌搓餌釣底。石砌湖岸,無蘆葦的湖泊,沿岸行走2~3千米岸上無草,水中不見水生植物,意味着硬泥水底,無定居鯉。如發現某處長有孤零零小片蘆葦、菱、藕、成片的浮萍則水底爲軟泥,儘管這些地方會淺一點,但周圍深80釐米,水生植物附近深40~50釐米就有定居鯉。原因是蝦、小魚在此停留,軟泥爲螺螄、蚌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即使沒有鯉魚定居也會吸引散遊鯉在此逗留、索餌。若長有水生植物的區域過遠,手竿拋鉤夠不着,可改用拋竿或磯竿,系炸彈鉤捏槽食餌團連投6~8竿做窩,哪怕落點不一,只要誤差在1米以內是不愁釣不到鯉魚的。

水庫兩個位置多鯉魚定居,一是大壩兩端岸與壩的拐角處,受風的影響漂浮物彙集於此,時間長了下沉腐爛,成爲鯉魚的天然覓食場所;二是大壩與水底的相交處,附生螺螄,坡岸底部多亂石,藏小魚小蝦,鯉魚因食而定居。雖然釣遠也會有鯉魚上鉤,但以散遊鯉居多。大壩都作斜坡狀,4.5米竿拋鉤常到不了壩底,鉤落在斜坡上;5.4米拋鉤勉強接近坡底;6.3米竿拋鉤才落鉤坡底。搓餌釣底,餌、線組相同,4.5米竿拋鉤風線長30~50釐米,魚中鉤後狠命往深水或左右逃竄,竿擡不起來,會把尾重500克的小鯉當成數千克大鯉。隨後棄竿放失手繩,魚游出數十米,折騰20分鐘後牽到邊卻苦笑不得了。5.4米竿拋鉤,鉤正好落在坡和底的相交處,水深4.2~4.5米,風線1~1.2米,中魚後竿舉得高、戧得直,稱魚真實,控魚溜魚簡單,不用放失手繩。6.3米竿拋鉤,鉤落在軟泥上,距坡底90釐米,必須配合誘餌才能持續上魚,中鉤的就不一定是定居鯉了。

吳語地區把一端與大河相通,或曲或直流經村前屋後嘎然而止的斷頭河道稱爲浜。河浜砌駁岸、建橋、築碼頭,隔着河前村人家的後門對後巷住戶的前門。船隻裝卸農作物,居民洗刷時食物殘渣、生活廢棄物落水和由外河流入的漂浮物積聚、下沉,使河浜底部和碼頭附近成了鯉魚的食場。與外河相比,河浜水勢平穩,水流緩慢甚至不流動,於是有鯉魚在此定居並形成了據色辨餌、視形識食的能力和耐污染、耐低氧的特點。

夏秋釣河浜定居鯉要注意三點:1.動靜結合。逗不行改守,守釣無口試試逗,並注意逗的幅度和頻率,尤其是魚星有規律地出現時要避免因逗造成驚魚。2.深淺互換。釣點魚星頻現,知道是鯉魚卻不咬鉤就不能死守了,要結合釣深和釣淺變換釣點,移餌就魚。3.浜底、碼頭附近多沉積物和淤泥,水體溶氧低的時候定居鯉嗅覺遲鈍,用餌要突出形和色,如麥子、米飯粒無味,蛆色白、蠕動而小,與此配合用細線小鉤魚就咬鉤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