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來源:漁翁社 3.18W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打窩這個事,做好了,誘魚快、發窩快、留魚久,聚魚效果出色,做不好了,也就是在餵魚而已,而且還是無益於釣魚的餵魚,可是問題來了,沒有釣到魚之前,我們也沒辦法確定自己到底是打窩還是餵魚,這不就矛盾了麼?

還真不是,因爲打窩這個事,是有講究的,做到位了,誘魚、聚魚、留魚是順理成章,做不到位,或者沒有注意細節,那就是在餵魚,所以我們只要把該注意的細節都做到位,那自然就是打窩而不是餵魚了,而這些細節,其實一點都不小。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2張

細節一、探底

問十個老鳥,野釣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九個都會告訴你是探底,當然,這裏說的探底並不是將釣點水底的地形尋摸得分毫不差。

但是至少要確定兩個細節,一是鉤餌落點和窩料落點的水底情況,到底是起伏,還是平緩,如果是起伏,落差大約有多少。

二是釣餌落點和窩料落點附近50~80釐米左右的水底地形如何,咋一看這是一個問題,其實不然。

窩料和鉤餌落點的起伏落差太差,前一個細節決定了魚能否能找到窩料,但是未必能找到釣餌,這自然就沒有發窩效果了。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3張

後一個細節則決定了發窩的速度,鉤餌離窩料越近,發窩速度就越快,反之,釣餌距離窩料80釐米開外,就算魚羣進窩,而且把窩料吃完了,我們無法察覺。

所以,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打窩之前先探底,打窩效果事半功倍,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如果不探底,或者探底不細緻,那就是事倍功半了。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4張

細節二、目標魚和窩料的數量

按理說,打窩這事,就是數量換漁獲,雖然具體比例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實際情況確實是如此。

但是,既然談到比例了,那麼不同的目標魚,以及不同的垂釣時間,對窩料的數量需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釣鯽魚,窩料打得多了,又做不到窩料集中聚集,散落在外圍的窩料就能讓進窩的魚羣吃飽,從漂相上就看不出來發窩跡象。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5張

窩料窩料打得太少,進窩魚幾口就把窩料吃完了,再等也沒有新食物投下來,自然也就散窩了。

其實我們在釣其他目標魚時,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只要我們不是長時間守釣,那麼必須要注意目標魚和窩料的數量。

短時間出釣,打窩就要少打勤補,長時間時間就要做到大量長時間養窩,6~8小時打一次窩,每次窩料都不要少,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把窩子養好。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6張

細節三、釣小魚窩釣合一,釣大魚釣點要離窩點遠一些

這個問題其實很少有釣友琢磨,我們窩料打下去之後,體型大的魚和體型小的魚,覓食的行爲習慣是不太一樣的。

小魚多是聚衆覓食,或者可以理解爲蜂擁而上,食物數量越多,魚羣越扎堆,只有將大堆的食物吃完了,纔會遊曳到散落的外圍去覓食。

我們的鉤餌落點,如果離窩子超過40~50釐米,沒有魚口一點都不奇怪,所以釣小魚,我們多建議窩釣合一,鉤餌落點如果能和窩料落點高度合一,魚口想差都難。

但是,水中的大體型魚因爲警惕性非常高,遇到了投放的窩料,往往都是從外圍慢慢試探,再三確定沒有危險了,纔會慢慢遊曳到窩料最集中的區域進食。

打窩不發窩,窩料不誘魚,發窩不留魚,其實你只是在餵魚 第7張

所以我們在釣大魚時,窩料打得離釣位近一些,然後釣餌拋得遠一些,但是相距又不要太遠,儘量控制在80釐米左右,這樣進窩的大魚,路過鉤餌並且給口的概率,就大很多了。

以上這三個細節,也許不能保證漁獲,但是至少不會空軍,讓我們告別餵魚,變成真正的打窩誘魚、聚魚、留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