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面的打窩技巧攻略

來源:漁翁社 2.6W

釣魚打好窩是垂釣豐獲的關鍵,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打好魚窩呢?下面就來了解下打窩的方方面面吧!

一、打窩的六個要點

分析全面的打窩技巧攻略

第一,須區分季節、風向和地點,要將此三者結合起來考慮。

餌窩所以能夠聚魚,是因爲誘餌在水中散發某種魚類所喜歡的氣味。

靜水裏,在無風浪的條件下,這種氣味的傳播並無一定方向,是緩緩地向四周擴散;而在有風浪的情況下,這種傳播卻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向着順風方向迅速傳播。如果下風處魚多,集魚就多,魚羣會循味頂浪而上,聚到窩點;反之,下風處無魚或魚少,餌窩就不能直到較好的聚魚作用。(椰子注:如果你坐的位置風吹臉,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下風處;如果風吹後腦勺,這個地方就是上風處)每個釣點兩側的水域寬窄往往不同,一般說來,水域寬闊一側魚大且多,水域窄的一側魚小且少。

因此,打窩必須對季節、風向和地點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考慮後再打。

春季,下風一側爲寬闊水域的側風一岸打窩效果較好。白天魚羣大多聚於深水邊沿的淺灘處,在側風一岸打窩,誘餌的氣味就能隨着風浪,順着邊沿的淺灘傳得很遠,會引來大量魚羣進入窩點。另外,在春季打窩,窩點打在水草、木樁等依傍物體的下風一側效果好,原因是物體阻擋風浪,使其下風一側的水體相對穩定,造成魚羣久留的條件。

夏、秋兩季,魚多在深水中,因此餌窩打在下風處爲寬闊深水的一岸效果好,側風一岸效果差。

第二,應該在調試好水線,選好了釣點,並將鉤投入釣點之後進行,這樣才能把窩打得準。

第三,掌握好誘餌在水面上的落點。打窩不能完全根據水面上魚漂所在的位置來進行,否則造成窩點偏差。另外,餌團或拋過了釣點、或正落於餌鉤上,也都對垂釣不利。

爲什麼正好落在餌鉤上反而不利呢?這和魚的攝食習慣有關。餌團入水後,很快被水泡開,散攤於水底,沒多久,就會擴散到較大的範圍。如果是一次投幾個餌團,其範圍就會更大。

這時,魚小心翼翼地從邊緣開始往裏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釣餌的地方,也就吃飽了。因此,餌團正好落在釣點不好。那麼,餌窩應該打在何處呢?最好是打在釣點的內側(即近岸一側),距離餌鉤半尺到一尺遠處。這樣,當餌團在水底擴散後,能使餌鉤正好處於餌窩的外側邊緣,容易被魚發現。另外,讓餌鉤處於餌窩的外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一般當魚羣聚到窩點時,往往是大魚在外側(大魚比較狡猾,總是同人和竿離得遠些),小魚在內側和左右側,而且,外側魚的密度大。因此,投鉤點選在窩的外側上魚多,內側上魚少且小。

第四,窩不宜過大,更不要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

窩打得面積很大,或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可能引來魚多一些,但不能使它們集中在一個較小的範圍,釣點上魚的密度會相對減少。一處窩引來的魚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不能讓有限的魚分散在較大的範圍。

第五,打窩後不能急於垂釣。

這是因爲魚進窩有一定的過程。一般說,春秋兩季,魚大量進窩約需半小時左右,夏天約需一二十分仲,冬天則需一兩小時。如果不等魚大量進窩就釣,容易驚嚇魚不敢進窩,尤其是驚動了頭魚不敢進窩,那就更糟糕。羊羣裏有頭羊,魚羣中也有頭魚。如果頭魚不進窩,多數也不會進窩,就是已經進窩的魚也會很快離窩的。

因此,必須等頭魚進了窩,放心地大量攝食時再垂釣。怎樣判斷頭魚和魚羣進窩呢?魚羣中頭魚發出的聲頻是很高的,當頭魚進窩後,魚羣便紛紛進窩,在頭魚的指揮下搶食食物。如果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通過觀察水面波紋和魚星,也能夠判斷魚羣是否進窩。魚羣進窩後,水中出現魚星和許多細小的氣泡,水面波紋也發生異常變化。總之,只要留心觀察,一定能夠判斷出魚羣是否進了窩。

分析全面的打窩技巧攻略 第2張

第六,打窩方法務必得當。

以香精小米窩爲例,小米爲通常喂子,但很多人在用法上卻頗多失當處:爲投擲方便,有人以麪粉和之成團,這樣誘餌集中,易致魚兒不見釣餌只見窩兒;同樣,爲打窩方便,不少人發明使用了各類投餌器,都是盛具,投窩仍有集中之嫌。其實,打窩兒之要在“散”,讓魚兒“可即不可食”。饞得要命,又吃不盡興,三撿兩撿便撿到釣餌上去。不過也有人就幹小米抓起來一揚了事,“散”雖則散了,誘效卻差。而且“散”也得有個度,通常應以一二尺見方爲宜,香精以菠蘿香型、香蕉香型爲好,當然,若有椰蓉香精最好,臺灣釣鯽專用餌多爲椰蓉香型。浸泡時用溫水浸泡,只滴入幾滴食用香精即可。香精是化學香料,入水擴散後穿透力極強。

再以豆餅窩爲例,豆餅窩分塊狀和碎屑兩種。塊狀堅硬抗泡、誘力長久,魚誘至卻只可啄食表層泡軟的屑渣,也奏“可即而不可食”之效。可直接投擲,較大塊也可中間打眼以魚線控之,投不準可拉回重投,收竿或轉移釣位也可取出帶走。塊狀豆餅宜在時間較長的垂釣中使用。遼寧有釣客到碧流河水庫做連日釣,使手竿者往往先用速效碎豆餅屑投窩兒,試釣一兩小時,一俟有魚上鉤,定下釣位,便拎出口袋,將豆餅塊子投將起來,常常一投就是半口袋,這樣兩三天中儘可坐食其窩兒,效果極佳。“發窩兒”後一根手竿常忙不過來,一趟獲魚六七十斤往往不在話下。碎豆餅具見效快之特點,加麴酒預先泡發好,宜在較短時間的垂多中使用,缺陷是易“喧賓奪主”,故使用中應想法揚其長,抑其短,如與泥土攙和使用,用紗布或防蚊紗包成一包投擲,或將發好的豆餅裝入塑料袋紮好袋口,用鐵釘在上遍戳密眼,與紗布紗網同效,且鉤落其上不致掛住。

在養殖塘撒顆粒飼料做窩也要掌握前面所述宗旨原則。一次不要撒得太多,抓十幾粒、幾十粒撒向浮漂周圍即可。量少勤投,效果遠勝於一次性大量投擲。一次,我與一釣友去一養魚塘夜釣,那釣友見塘主屋中有成編織袋的顆粒飼料,便用盆端了滿滿一盆出來,雙手捧着左一捧右一捧嘩嘩地向水裏扔開了,好像這麼扔還覺得不夠勁,最後端起盆乾脆成盆倒進去。估計他那釣窩裏頭,顆粒已經堆成堆了。而我僅用塑料袋裝了一小袋來,一次只扔十幾個粒。一夜下來,我釣了40多斤,那釣友只魚未獲。另外,有釣友擔心向水裏投窩餌會把魚掠走,其實,養殖塘魚聽慣了這種飼餵的聲音,反會循聲而來。

此外,再說說海竿釣怎樣打窩。海竿用餌一般是麪食和糟食兩種,使這兩種餌都可在垂釣中做出窩子。先說面餌窩兒。常釣魚者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誰那兒越上魚還就越上魚,誰那兒越不愛咬還就越是一口不咬。除了釣餌與釣位因素,不能不說“窩兒”乃是那“怪圈”之首要癥結所在。海竿餌砣大,咬鉤時猛一提竿,餘餌盡留窩中。尤其若使用多根海竿輪番起鉤,那麼釣窩中便會形成可觀餌窩,魚焉有不聚之理?反之,不咬鉤則守株待兔,縱然守到時候該換食了,也多是穩穩起竿搖上來,餌砣常會帶回岸來或是拖至半路才掉落,這樣釣窩中仍是空空如也。琢磨出道理便應琢磨對策

其一,面餌要軟,提竿時儘量使其原地掉落。

其二,非只咬鉤時提竿要猛,換食時同樣亦應加力一挑,使餌掉落。

其三,開釣時應先輪番打幾遍食,以使成“窩兒”。其四,不咬鉤亦應勤換食。以上方法到位,效果自會改觀。

再說糟食窩兒。赴水庫釣連日魚,釣友們總結出一個規律:第二天往往比頭天效果好,而第三天上魚又勝於第二天……此現象尤以糟食爲顯。較之面餌,糟食更易形成窩子,一提竿百分之百會盡留窩兒中,且面餌軟爲好,而軟了則縱留窩中也會被魚三口兩口叼光。糟食化開後則爲粉渣狀,魚兒吸食遊動又會將其攪散。數通打竿拋餌後,釣窩中零散渣末已留成片,魚兒久聚不散,直到一一上鉤……這便是越釣越上魚的道理。

二、打窩的最佳時間

根據魚的活動規律(特別是夏秋季節),打窩的最佳時間應選在天亮前爲好。如有條件能在頭天晚上選點打窩(餌量可適當多些)就更好了。如果打窩晚,大魚已返回到水域中心深處,即使窩子再好,也只能招引些散兵遊勇了。難怪有經驗的垂釣者往往半夜時分就出發上路,那是他們在搶打窩的最佳時機呢。

分析全面的打窩技巧攻略 第3張

三、做“餌路”

先把一定數量的窩食集中打在釣區,此窩點稱之爲主窩,然後再抓起兩把窩餌,一把投在主窩的前方,連接主窩向前延伸三五米均可;一把分撒在主窩的左右兩側,延伸兩三米即可。揚手漫撒的窩餌呈散碎狀星星點點地連接主窩,向前和向左右兩側延伸,我們稱爲“餌路”,也有人把這種窩兒稱爲“導向窩兒”。魚兒只要接觸到一點零星的散碎餌食,就會順着“餌路”游到主窩區吸吞主窩餌,及早發現窩餌的可能性大多了。

四、做“魚道”

選準釣點,多次大量投喂,一次投二三十個餌團,連續投一星期,喂而不釣,形成一大片“人工魚道”。魚兒在一處覓到食物,飽食之後,第二天再來,仍有食覓,養成了每天定時到“人工魚道”覓食的習慣。前來覓食的多數是大鯉。一星期後,用與投人工魚道相同的窩子食做釣餌,掛炸彈鉤垂釣,每天早晨定時去釣一次,連去一星期,都會獲豐收。這種先喂後釣的方法,更適合住處距釣場較近的垂釣者施用。當然,每次投喂最好選天亮前或天黑後無人時,勿讓其他釣者發現你的“魚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