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傳統野釣的找底理論探討

來源:漁翁社 2.64W

釣魚,想必也知道鉤要沉底,因爲大多數魚在不缺氧的自然水域中主要是在水底層覓食的,但看了一些高手的文章似乎把“找底”理論神祕化了,如要求釣鉤懸墜輕觸水底來高靈敏地反映魚張口含餌的一瞬間,並用物理學的力平衡理論進行分析等等,筆者認爲事實上這些理論只適於平底沙層的方池競技比賽,而一到野外自然水域就黯然失色了。

因爲自然河塘的底層是極其複雜的,水草、亂枝杈、亂石瓦塊、凸凹相間的腐泥等等,甚至相差幾毫米,高低都有所變化,因此找底理論往往費時、費工而又難以適應複雜的地形。而有數千年生命力的傳統釣野釣中找底往往簡單實用,只要看看

淺淡傳統野釣的找底理論探討

(1)浮漂入水在下沉中輕輕一頓而停止下沉;

(2)浮漂沒有隨波輕移;

(3)沒有隨風輕晃這三種情況即可確定鉤已沉底,然後向上或向下調漂將水面上浮漂留兩粒即可。

有人認爲傳統釣的鉤難以精確調至輕懸墜底的狀態,其實在野釣中由於前面講的原因,鉤輕懸墜底的理論狀態是難以達到的,實踐證明只要細心觀察,任何水底的魚對鉤上釣餌的動作都能在漂相中反映出來,而決非僅用“釣鈍、釣靈”理論來解釋的。

另一方面釣鉤懸墜輕觸底的狀態卻可能產生以下不利狀態:

淺淡傳統野釣的找底理論探討 第2張

(1)魚身遊動時輕觸鉤或垂線晃動引起魚的警覺;

(2)過分釣靈頻頻擡空杆嚇跑魚羣。

總之,筆者的觀點是野釣不宜過分執迷於適用養魚池競技垂釣中的精確找底理論。永遠相信,實踐悟真纔是“找底”的關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