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技巧引入後競技釣賽的走向分析

來源:漁翁社 2.98W

釣魚走上快車道是因爲“臺釣”,之前不管競技、休閒都是等魚咬鉤,釣慢魚。從理線、找底、調漂到上餌、拋鉤、提竿有條不紊,中魚後不急不躁,穩定操作,以不跑魚爲前提,努力做到不驚魚、不攪窩。接受“臺釣”後競技釣魚變了,取消單尾大,改釣對象魚,雖然保留了總重量,但在統一竿長、線長後畢其功於一魚的操作方式已不適應了,於是用釣鯽魚的線組攻混養,以多積重成了獲勝的重要手段。

臺釣技巧引入後競技釣賽的走向分析

2002年,一年一屆,連續舉辦了七年的“釣王杯·釣鯽高手賽”畫上了句號,代之而起的是以釣成品大鯽和混養魚的“光威釣王杯”。然而在“釣王杯”影響下,不僅調4釣2、搓餌釣底的“臺釣”得到普及,還因爲拉餌的出現,有了釣離底、釣行程和釣一漂深,並形成了一套霧化誘魚,把魚提上來釣的釣快魚技術。可是“光威釣王杯”不釣小鯽,雖然也是釣快魚,但除了拉餌釣底尚可一用外,包括鉤、線、線組在內的釣快魚裝備和技術就用不上了,只有從大鯽沉底和離底不高的事實出發,快刺、快提,中魚後直接飛魚才能避免大鯽攪窩。可是受臺釣“主線直徑應是子線一倍”影響,釣鯽魚子線在0.3~0.6號範圍內選擇、主線0.6~1.2號就只能釣慢魚,用於快釣大鯽則難免拉斷子線,而且無法飛魚,面對時速60~80尾的大鯽,在拉斷了0.3、0.4號子線後,釣手紛紛突破子線細、主線粗的約束,不斷加大子線線徑,一直用到從2.5、3號才止住了斷線。釣竿也從三七調、二八超硬換到極硬調,但就是如此,不斷出現的折竿斷線現象一直延續到比賽終了。應該說能夠打入“光威釣王杯”決賽的選手都不是弱者,然而在釣小魚上身經百戰,卻栽倒在快釣大鯽上的人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不在技術,是輸在線組準備不足上。由於釣場保密,不給試塘,釣手按慣例推斷:凡是比賽,公佈魚情總是揀最大的說,即使是統一規格的大鯽,密度也不會太高。這樣滿打滿算,子線0.6—1號、主線1.2—1.5號釣鯽魚足足有餘了。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不僅魚大而且密度高,清一色生口大鯽。一場比賽下來,雖然釣得腰痠背痛,手臂都腫了,卻無人抱怨。是賽,除呂中勝獲冠軍外,榜上有名的釣手中湖北籍和廣東籍佔了2/3。

從首屆“釣王杯”開始,釣快魚就成了釣手刻苦鑽研的課題。然而,前三屆比賽廣東釣手捧走兩座獎盃是。因爲接受“臺釣”培訓早,技術熟練,搓餌釣底只要把握浮漂調整方法和生口釣靈、猾口釣鈍就可以了。其餘分屬山東、北京、河南、湖北則是脫出了“臺釣”窠臼的後起之秀。與此成對比,全國釣魚比賽就不同了。同樣釣鯽魚,獲釣對象魚冠軍的多了臺灣、廣西、湖南、上海、山西的選手。如果把這些釣手置於釣王杯,成績就說不上了。“全國釣賽掠金奪銀,釣王杯名落孫山”現象的存在說明,釣大鯽和釣小鯽是兩種不同的技術。釣大鯽考驗的是基本功,上餌、拋鉤、讀漂、刺魚、揚竿技出一轍,制勝的關鍵是釣餌;釣小鯽釣餌的差別小了,面對變化的魚情必須調整釣棚、適時變招才能釣上魚,制勝關鍵是鉤、線和線組的搭配,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本來“光威釣王杯”魚情的設計是要改變魚越釣越小的趨向,可是離開威海,從2006年第三屆總決賽移師北京,第四屆在南京,第五屆再回北京就只有入鄉隨俗釣小鯽了。這樣,以“臺釣”爲基礎靠着拼釣餌取勝的好手就不得不讓位於拿小魚開涮的快攻手了。不過從“釣王杯”開始,釣手對以鯽魚爲唯一對象魚的“臺釣”有了新的認識。釣小鯽快刺快提,線組從0.3/0.6降至0.15/0.3,上魚慢用搓、上魚快改拉,浮漂由短腳長身流線型改爲長腳長尾棗核形,子線,包括釣線全長則隨釣法和魚的泳層而變;釣大鯽雖是沿用調4釣2、搓餌釣底的臺釣模式,但由上魚快慢和慢刺快提等技術需要線組有了很大變化。例如呂中勝用3號子線、1.2號主線的“倒拉牛”線組快飛大鯽’,劉林用0.4號、60釐米對摺的子線釣慢猾魚等等,都是結合魚口對線組作出了調整。如果說“臺釣”之初釣魚人關心的是釣餌、浮漂,那麼釣快魚後則是結合着鉤、線、線組而不是孤立地認識釣餌和浮漂了。

鉤、線、線組都是爲釣魚服務的,並由此派生出不同的釣法和技術。然而針對尾重100克以上成品鯽設計的“臺釣”卻招呼不了尾重不足50克的小鯽,更對付不了幾個不同品種的鯽魚混在一起的職業塘。另外受搓餌釣底限制,“臺釣”的快是有限的。在魚越釣越小,從尾重50-100克降到20克,傷嘴魚、健康魚混雜在一起的時候,既要對付泳層多變的穿層魚,又要同幾乎沒有像樣吃口的傷嘴魚作戰,必須以更輕的鉤,更細的線組和能夠反應微弱魚訊的浮漂才能把魚釣上來。本意是爲了縮短裝餌時間的拉餌出現之後,配合着餌輕和殘留量的掌握,以及在子線擺動中發現魚口,釣手對子線的線徑、長度和柔軟性有了新的認識。經過七年積累,到“釣王杯”停辦時用1—2號袖鉤,子線0.15~0.2號,主線0.3、0.4號成了快釣小鯽的標準線組。然而由釣小魚提煉出來的線組用於快釣大鯽就不合適了。雖然0.2號線的拉力值達到0.72千克,但算上水對魚體的浮力,只 要不飛魚,爭取在控魚中消耗魚的體力,釣尾重250~400克的大鯽魚還是能夠勝任的,所以在魚口慢、吃口輕的時候,就是釣混養魚也是子線不超過0.6號。子線求細只爲一個目的——方便入口,可是短了彈性降低,雖不至於影響強度,卻對結節強度形成考驗,所以釣慢魚都要延長子線。這樣,在規則規定“釣線總長不得超過竿長30釐米”時,就有了母線短於竿長10~15釐米,以延長子線釣半猾混養魚的特殊線組。

然而受競技影響,包括野釣在內,凡是魚咬鉤輕的時候,不管釣什麼魚都是子線長、軟、細,慢刺快提。然而線細了拉力值低,快提,特別是拋滿線的時候一提竿魚就往外衝,經常造成人魚拔河。在尼龍絲受拉力限制,挑戰大魚頻頻拉斷子線之後,有人用“大力馬”“火線”“蜘蛛線”等特種線作子線。同線徑相比,特種線的強度是尼龍絲的4~5倍,這樣子線是不斷了,可是鉤、主線和竿又受不住了。

其實“倒拉牛”不只是指線徑,還包括拉力,它是特殊情況下不得不爲之的權宜之計,而且是魚咬鉤特別爽的時候才用。休閒釣慢魚雖不像比賽那麼嚴格,但子線細是一個原則,用特種線作子線既照顧了細,又提高了強度。可是僅有細和強還不夠,特種線的缺點是僵,不利於吸入,故用它做子線時主要用於釣超大型的生口青魚、草魚以及掠食性的鱤、烏鱧和大型翹嘴鮊,至於鯉魚則因食相多變而仍堅持“主線直徑應是子線一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