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來源:漁翁社 5.85K

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野釣的時候,調釣總是以偏鈍,甚至是極鈍爲主,所以總會有釣友疑惑,難道野釣不能釣靈麼?除了釣鈍,野釣沒有其他選擇麼?答案肯定不會這麼呆板;在野釣的實戰中,其實釣靈、釣鈍,並沒有什麼約定,只能釣鈍,或者只能釣靈,我們在野釣的時候,多以釣鈍爲主,則是因爲,實際的需求就是如此;

靈鈍之說,只能算是釣魚圈子裏,自娛自樂的一個說法,目前普遍的共識,是根據子線在水底的狀態,以此來做個大致區分,如子線是緊繃的,則被認可是釣組較爲靈敏的狀態;如子線是彎曲的,則被認可是較鈍的一個狀態,當鉛墜躺底,則被認爲是釣組最鈍的狀態;基於這種認知的大前提,我們可以就實戰的實際需求,來分析一下,到底野釣時釣靈好一些,還是釣鈍好一些;

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第2張

分析一、野釣時的目標魚,決定了釣鈍比釣靈更能穩定聚魚

在野釣時,野外水域的魚羣,其實並不難將其吸引進窩,這一點,通過自媒體平臺做水下直播的視頻,經過大量的實戰統計、總結,得出的結論都能證明這一點,蓋因野外水域,能提供給魚羣的食物來源確實不少,但是相對於魚羣的數量而言,顯然無法保證大多數魚羣都能吃飽;

所以只要是味型不太離譜的餌料,只要被投放到適宜的水深,遲早都會有魚羣進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進窩魚羣都會停駐,然後吃飽了再走,要說最主要的原因,肯定不止一個,但是最爲直觀的原因,卻是窩點附近稍有動靜,就會驚嚇進窩魚,至於這個動靜的來源,可能是釣魚人導致的,可能是水域周圍發生的,不明確具體來源,但是隻要有動靜,就會驚擾進窩魚羣;

這個時候,如果子線是緊繃,或者接近緊繃狀態,進窩魚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蹭漂、撞餌,甚至來回遊經鉤餌、子線,帶起的水流都會導致子線、鉤餌晃動,且不說這種動靜,會不會造成雜口、碎口漂訊,就是這種動靜,很容易驚嚇進窩魚羣;

爲了儘可能保證進窩魚羣能駐留在窩子裏,鉤餌躺底,子線彎曲,則是最有效,也是最省事的操作手段,換而言之,不是不能釣靈,而是客觀情況,不允許我們將釣組設置的太過於靈敏;

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第3張

分析二、鉤餌躺底,比鉤餌觸底,更適合野魚進食

野釣都希望自己能釣上大魚,就算準備的餌料都是鯽魚料,也不能掩蓋自己有釣上大鯉大草的野望;不可否認的一個現實,就是大多數野外水域中,能夠提供給魚羣作爲食物的材料,除了微生物、浮游生物、水藻,大多數都來源於水底;

進一步講,也許從生理習性上來說,有中上層魚、底層魚之類的區分,但是從覓食這個角度角度上來看,大多數魚還是習慣底層覓食,原因很簡單,水底食物最多;如果我們再從魚的警惕性這個角度來綜合考量,鉤餌躺底,自然比鉤餌觸底,更容易減少覓食魚的警惕性;

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第4張

分析三、對釣魚人來說,釣的越鈍,拋竿頻率越低

關於拋竿頻率,這個爭議其實是比較大的,我們在野釣抽白條、拉小鯽魚的時候,就拋竿頻率而言,其實是不比競技釣差的;但是我們在守釣中大體型魚,甚至是釣大鯽魚、大白條的時候,並不是頻率打的快,就一定能打中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拋竿頻率越慢,拋竿的間隔時間越長,窩子裏的動靜越小,相應的,我們的釣餌,甚至是窩料,霧化就一定要越慢越好,換而言之,能10分鐘霧化完的餌料,就實戰效果,肯定比5分鐘就霧化完的餌料誘聚效果要好;

當然,這個做法也並不絕對,因爲餌料漚在水裏,也不是說時間越長越好,比如商品餌在水中時間久了,容易發糗,玉米、麥粒、蚯蚓等釣餌,漚在水裏時間長了,味型濃度近乎於無,適口性自然也談不上好;

從這三個角度,就註定了野釣,釣鈍纔是更好的選擇 第5張

所以,如果我們的目標魚,一開始就是小鯽魚、白條,那麼也不存在說非要釣鈍這個說法,但如果我們的目標魚,並不是這些小體型魚,那麼釣鈍、守死口,無疑是我們的首選,甚至可以談得上是最佳選擇了;

最後,釣魚,尤其是野釣,其實講的是一個隨心所欲,並不需要拘泥自己的想法,所以釣靈、釣鈍,也只是爲了適應魚情的,對新手的一種指導性建議而已,當垂釣經驗豐富了,這些基礎性的概念和思路,就不會太過於在意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