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關於黃顙魚,你知道多少?

來源:漁翁社 2.58W

黃顙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爲鱨科,黃顙魚屬魚類。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齶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在生殖時期,雄魚有築巢習性。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廣佈於中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

【科普】關於黃顙魚,你知道多少?

外形特徵

黃顙體長,腹面平,體後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 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後。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爲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並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 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背鰭部分支鰭條爲硬刺,後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於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 較發達,且前後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後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較短,也是和鮎魚不同的一個地方。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 臀鰭短,末端遊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進食較兇猛。公母顏色有很大差異,深黃色的黃顙魚頭上刺有微毒。

【科普】關於黃顙魚,你知道多少? 第2張

生活習性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爲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cm,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cm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cm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特別喜食蚯蚓)和小型魚類等。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所以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範圍6.0~9.0,最適pH值爲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時生長正常,低於2mg/L時出現浮頭,低於1mg/L時會窒息死亡。

分佈範圍

分佈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釣點選擇

黃顙魚怕強光,因此釣點應選在光線較弱、利於隱蔽之處。在溪澗、江河等有活水流動的水域,要選靠近岸邊的緩水區和有回水的地方爲釣點。此外,在堤壩或河邊凸出部位的兩側,以及有微小水流進入的進水口附近水 域和岸邊水草較多之處,都可作爲釣點。在春初和秋末水溫較低的季節,可在水體較深的湖泊或水庫邊緣找釣點;在夏季和初秋水溫較高的季節,應在小河小溪的 淺灘邊和小型池塘邊沿的淺水區下釣。尤其是岸邊有樹木或水中有水草等可以遮光的地方,水底的腐殖質和淤泥較厚的水域,以及水底有較多深窪陡坎、亂石成堆的 地方都是好釣點。

【科普】關於黃顙魚,你知道多少? 第3張

釣餌選擇

1.誘餌黃顙魚屬肉食性魚類,其食性與鮎魚相似,故誘餌也與鮎魚類似。

2.釣餌用動物性釣餌,以蚯蚓、小蝦爲佳;用小蝦做釣餌時,應掐去其頭部,從尾部進鉤,大的可切斷裝鉤。黃顙魚食性很廣,不論葷食、素食它都愛吃,釣餌也可用紅蟲、螻蛄、白蛆蟲、蚯蚓等,蚯蚓種的黑蚯蚓腥味較重,垂釣效果好;素食可用饅頭、小飯糰、年糕等作餌料

釣黃顙魚技巧在多年未抽乾捕撈過的水塘中黃顙魚較多,而且不乏有大的200-400克的黃顙魚,如果塘較大的話,用海竿串釣法垂釣效果比較好。海竿可用輕便竿,小繞線輪,墜重30-40克,釣餌可用較大的紅蚯蚓整條掛鉤,或用大綠蚯蚓分段掛鉤。在掛好的釣餌、甩餌鉤入水後應繃緊釣線,掛上小鈴,就可等候黃顙魚咬鉤了。黃顙魚貪吃,嘴又大,咬鉤很猛,一旦咬鉤很難脫鉤,聽到鈴響提竿,十拿九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