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0%近海已無魚可捕,背後的原因扎心了!

2021-02-05 閱讀:(2.73W)

“大黃魚多少錢一斤?”

當你在海鮮市場問出這句話,以30塊/斤的價格買到一條大黃魚,帶回家做了一道“乾燒黃魚”,並心滿意足的吃下肚的時候,你其實並不知道,這條魚的來歷……

30年前,

大黃魚是中國人餐桌上

最普通不過的一道菜。

可由於過度捕撈,

野生大黃魚已經瀕臨滅絕,

而人工養殖大黃魚

就支撐起食客對這一美味的需求。

爲了讓更多人瞭解魚背後的故事,

綠色和平進行了“實地考察”。

Stefen 是馬拉西亞的一名商業攝影師,

曾爲王健林、劉強東等大佬拍過肖像照。

作爲一個愛冒險的人,

Stefen在25歲登上了珠峯,

並參與拍攝過十餘次珠峯攀登活動。

這一次Stefen受綠色和平的拍攝邀請,

去了中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地福建省,

他們一起做了一個實驗性的拍攝。

根據在當地的調研結果發現,

當海里捕撈不到高品質的大魚時,

漁民便從大海退回到海岸做養殖,

去養那些能賣出高價的石斑、大黃魚和鱸魚。

可這些魚都是肉食性的,

於是漁民就去海里,

捕撈還未長大的小魚小蝦去做飼料。

大黃魚養殖戶會把捕來的小魚

用機器打成魚漿直接投喂。

這種方式不僅飼料使用率低,

而且也會污染水質,

提高魚羣的致病率。

Stefen團隊和攝影師隨機購買了

養殖一公斤大黃魚需要的7.15公斤飼料。

並就地進行物種鑑別和個體統計。

發現其中共有39種魚,

也包括我們常見的帶魚。

發現總數量超4000條......

Stefen團隊一大早先去漁港買魚,

然後在一個籃球場花了一整天的時間

爲4000多條小魚拍攝“肖像照”。

一個人擺魚、一個人拍攝,

還有一個人負責給小魚噴水降溫,

防止小魚被暴曬成魚乾

Stefen給每條魚拍攝了照片,

並將所有的照片拼成一幅巨大的圖片。

中間是三條大黃魚,周邊是7.15公斤小魚

Stefen用漁網剪出它們本來可以長到的大小,

並跟這些小魚做了對比:

如果沒有提前捕撈,

這些小魚的價值也可以增加數倍甚至數十倍。

如果沒有被捕撈,

這些野生小魚本可以長得更大。

而在中國,

海鮮市場對魚類的需求與日俱增,

僅僅養殖大黃魚,

每年就至少需要消耗40萬噸幼雜魚。

海里野生的魚就越少。

養殖的品種和規模不斷增加,

捕撈的種類和品質卻不斷下降。

這種“不可持續”的養殖方式,

已經扭曲了海洋的自然生態環境。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撈國家,

2015年捕撈產量1300多萬噸,

年捕撈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

印尼和美國加起來還多。

中國也是全球第一水產養殖大國,

佔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

隱藏的是中國近海漁業資源

嚴重衰退的危機!

自2003年,

中國近海90%以上的水域幾乎無魚可捕。

漁民“毀滅性”的捕撈方式,

給物種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災難。

他們使用網孔極小的漁網,

連2-3釐米的小魚、甚至蝦米也難逃一劫。

俗稱海洋殺手的底拖網,

在海底來回拖拽,

把珊瑚、石頭、海藻、魚類也都收入網中,

海底大大小小的生物無一倖免......

除了這些,

電網捕魚、燈光捕魚、聲波捕魚......

漁民絞盡腦汁,竭澤而漁的捕魚方式,

給近海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

這種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

已經持續了近20年......

我們常說,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這本是自然界的生態法則。

由於人們對魚產品的大量需求,

直接阻斷了海洋生態鏈,

更加助長了這種不可持續的人工養殖方式。

於是海洋中的一個個身影,

逐漸消失。

海洋是大家的,

海洋生態環境更需要每個人來盡一份力,

一個微小舉動的背後,

卻牽連着巨大的產業鏈......

或許,在今天以前

我們從未關心過一條大黃魚的一生,

但是現在,

當我們看到了這段視頻後,

是不是對餐桌上的海鮮魚類會有所深思

......

標籤:可捕 已無魚 扎心 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