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釣魚漁獲少的四個原因

來源:漁翁社 1.06W

水庫水域寬廣,孕養有各種魚類,是釣魚人一年四季垂釣的好去處。但是,如果沒有掌握水庫垂釣的要領,在水庫釣魚有時候也會所獲稀少,這給很多忍痛擠出工作以外時間釣魚的釣友們帶來不愉快的體驗。那麼水庫釣魚漁獲少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水庫釣魚漁獲少的四個原因

一、氣候不適宜

氣候是影響釣獲量的主要因素。早春季節,坑塘魚已開始進食或進入旺食期,由於水庫水位深,水溫上升慢,魚兒活動量小,未游出深水區覓食,因此無魚可釣;魚開始活動覓食後(華東地區穀雨之後一個半月內),天氣突然變化(主要是刮北風、降溫和陰雨),則獲魚少或無魚上鉤。

夏季及夏秋之交時節,氣溫較高,刮西南風時溫度上升,氣壓進一步升高,加之深水區的水壓,超出了魚兒適應的壓力範圍,鯉魚、鯽魚離開水底到中上層遊弋或臥底不動,釣技再高,通常也難釣到魚。

我們有三次出釣遇到西南風,從早晨到下午浮漂紋絲不動,偶遇臨時換爲北風,鯉魚頻頻上鉤,改爲南風后魚兒馬上離去,變化界限非常明顯。

晚秋季節,水溫逐漸降低,寒潮來臨前後一兩天,魚兒進入深水區或停止攝食,我們遇此天氣多未釣獲。

以上所述,系我們對不同季節通常情況下釣獲量少的觀察分析,但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不同的魚種,其釣獲量也有較大差別。

如淄博地區穀雨前後和11月中旬前一段時間,儘管氣溫較低,但仍能釣到鯽魚;夏季刮西南風時,雖鯉、鯽魚難釣,但能釣到鰱、鯿和翹嘴白等。我們於夏季在某水庫釣鯉魚遇西南風不上鉤時,及時改釣翹嘴白,每次釣獲該魚均在3千克以上,有時達到6-8千克。

水庫釣魚漁獲少的四個原因 第2張

二、釣位不恰當

水庫垂釣,釣位選擇的恰當與否是影響釣獲量的重要因素。

凡較大水庫,一般借大型山谷、凹地築壩形成,地形複雜,水下情況難以判斷,特別是初次出釣的水庫,由於地形不熟,釣點選擇不當,往往空手而歸。在這樣的水庫垂釣,一般坡度較大、石塊較多、水位大面積較淺(不足1米)及水面伸向山谷處,魚羣較少光顧,而坡度陡緩適當處,斜坡與平面交界處,沙石、泥底處,山嵴分水線入水處,有水草處以及經常撒窩垂釣處,則是魚羣經常覓食光顧的釣點。

去年8月份,我們到某水庫垂釣,於早7點鐘在其他釣友剛剛撤走的有利地形上撒窩,以手竿垂釣,兩人共獲魚20千克以上。

三、餌料不對路

選擇與水庫魚類食性相應或主釣魚相適應的餌料,是影響獲魚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網箱養殖較多的水庫垂釣,鯉、鯽、草、翹嘴白等,無論手竿釣或海竿釣,應以混合飼料爲首選餌料(手竿釣釣餌加大面粉和魚粉量),無網箱養殖的水庫釣鯽魚、鯉魚、鮎魚、黑魚、翹嘴白則以蚯蚓爲釣餌上鉤率較高。

在小蝦較多的水庫垂釣,各種魚習慣了以蝦爲食,蝦釣頻頻上鉤,而用蚯蚓、麪食、糟食很少有魚上鉤。無論在什麼水庫釣取鰱(鱅),均以酸(臭)餌爲佳。魚餌不對路,即使魚進窩,也難主動搶食釣餌,因此獲魚量不會理想。

水庫釣魚漁獲少的四個原因 第3張

四、釣法不靈活

在炎熱的夏季,大氣壓力上升較高時,魚兒紛紛由水底遊至上中層,多數魚種吃食不夠活躍,這時如不及時改變釣法,仍重墜底釣,就很難獲魚。如由底釣改爲浮釣,翹嘴白、草、鰱(鱅)等魚類均可釣獲。

海竿是水庫垂釣的“主要武器”,但有時海竿打好後無魚問津,而手竿卻頻頻上魚,所以水庫垂釣應手、海竿兼備,不能“單打一”。

水庫由於面積大,魚的活動範圍廣,環境對魚影響較大,所以垂釣時要動靜結合,既不能頻繁更換釣位打“游擊戰”,又不能釣不到魚死守一個釣位“守株待兔”。另外,手竿釣時,因不同的水庫、不同的魚種吃食狀態不一,需要臨場隨機應變,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掌握準確的提竿時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