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

來源:漁翁社 2.96W

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文章比較長,耐性子看一下讓您受益滿滿。

一、上篇——趨溫性佐證

根據淡水魚之三趨,指魚有“趨溫”、“趨氧”、“趨食”性理論,是北京譚老夫子佛航先生首先歸納的,其立意鮮明,瞄點準確,不失爲釣魚人都應該熟記在心的基本釣論要領,在下釣齡不長,經驗有限,但釣業中卻也經常對三趨現象深有感觸,今斗膽略描一二,小娛衆友。

先以北京的季節氣候鯉鯽魚種爲例,大家試想:

1、(五一前)早春仲春晴天上午陽光照暖水面,直至接近西斜這段時間,底棲魚多不好釣,它們在哪裏?

2、夏季肥水及溼悶天氣魚難釣,它們在哪裏?

3、正常天氣清晨;春季雨霧;夏季乾爽陰天、夜晚及陣雨後;秋季黃昏(尤其深秋)等時間段魚比較好釣,爲什麼?

竊以爲:以上三問即可爲引論底棲魚種較爲明顯之“趨溫”“趨氧”和“趨食”生存習性表徵的最好切入點。

當然,自然界氣候瞬息萬變,魚兒之三趨也必環環相扣,穿插變幻存在!具體分析起來,不是一件容易事。在下只能想到哪說到哪,大家再來補充。

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

北京仲春3、4月份,氣候極不穩定,夜晚還涼,水溫尚未到達淡水魚類最適溫區,故每逢晴朗天氣,陽光照暖水面,上下水層必有明顯溫差存在,魚兒趨溫上浮,或集羣於水表,或結伴於僻靜淺灘草叢,少食不動,呆若木魚,這樣的例子不少。

朝陽區高碑店公園(興隆公園)今春三月開竿,撒放成鯉不少,但除早晨8、9點之前近岸手竿能釣上幾條後,就再不見了魚口。我知魚趨溫,便起身細觀湖面,當時水色還清,鯉魚羣果然集結在離岸三五十米遠的水錶,停浮不動。有釣友磯竿浮鉤追釣,偶能鉤獲,但魚羣驚散,不久卻又在別處重新浮起。如是者一月有餘,直至五一前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這種魚情的結束。

如此說來,春天不能釣魚啦?絕不是,我中華千年釣史,魚諺衆多,如:春釣灘、春戳茬、春釣雨霧等等,皆是衆多前輩經驗總結。概中哲理,我想也是循着魚趨溫就暖季節特性,千百次實踐所得真經。

仲春雨霧天氣爲何好釣?我想是:

1、 水溫層差減弱,趨於一致,且春雨多暖,水溫已達魚類適溫範圍;

2、 陰暗光線利於水色較清時節魚大膽覓食;

3、 雨點頻擊水錶,增加溶氧;

4、 細雨霏霏又可掩蓋人爲嘈雜聲響等等。

總之,水溫適宜,鯽鯉性腺發育,急於補充營養;前兩趨條件都完美時,纔可大助於底棲鯉鯽“趨食”之根本體現。

但,萬事不可機械,一切都是相對,記得有釣友以一兩次個人釣歷而批駁諺語,說是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其實,萬變之中,必遵循着某種規律性、特殊性、地域性、時節性的東西!比如:早春下雨,水溫冰涼,對魚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更甚於冰下4℃,魚忍凍尚且不及,憑什麼大咬?釣不爽魚您還硬性套用春釣雨霧的話兒怨祖宗,我看這實在是犯了知其然而不辯其所以然之機械錯誤。

早仲春陰暖天氣也好釣,是由於近似雨霧氣象,水層溫差小,底層魚歸底,即使水涼口輕,也還能釣!此爲諺語之變通擴展,不加細表。

“春釣灘”之說頌傳大江南北,各地天情氣候有異,我只舉個北京的例子:前些年,也是朝陽某2號坑,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條坑,初次釣時也是仲春4月,早晨在東岸近南端選位,打窩後中二鯉,即停口。再度補窩無效,直至下午4點收竿。朋友戲稱:“早晨一來就把開竿魚收竿魚都釣了”。

臨釣位一老者,中午來,長竿10米定點,打窩後不久起東南風3、4級,轉眼工夫,老者沒了,只剩大炮架在岸邊。仔細搜尋才發現坑西北角數人近岸扎蛤蟆(北京對釣溜邊魚或追星釣的戲稱),於是我尋去觀釣良久,竟是人人獲魚!最希奇是離岸二尺遠,水深50公分處竟也頻頻抻出大鯉。

後來多次經驗思忖,除岸邊水淺溫高外,春季下風口近岸也是出釣必參之釣位(尤其午後最愛起風,早晨很好的釣位,風一起,輪爲上風后,從此無異於白等)。

那日,東岸偏北有二人很早便在,始終兩把磯竿打中間位置,從早到晚,不停拿魚!我蹲在左近看了半晌。他二位不是一夥的,但技術、裝備、食路決無什麼特殊,只是他們雖打竿到坑東西向中間位置,但水線卻只有30多公分,加上標長也不足70公分,而且,經常是肚子都露出來的大哈喇標,照樣中魚!兩人一左一右,幾乎打傍肩。平均幾分鐘,必得魚!臨走時,估計每人絕不下百斤魚獲……

什麼原因?事後才知:該坑原是南北兩個,南大北小,以土埂相隔,後來合二爲一,那土埂想必沒認真剷平,於是水下橫攔一個半高不高的東西臺子,別處3.6米竿近岸水位都有一米二三,而臺上臺邊水深卻只有幾十公分!那二人深知此情,早早把住該埂!鯉魚趨溫曬陽逐淺,南北一遊都撞土埂,上浮後見此地好一個歇馬曬陽又安全的地界,於是纏綿擁堵不走!那二位,肉包子打入懶狼羣,張口之勞豈有不吃之理?因此他二人得頭籌也是事在必然。

趨溫效應還有很多其它季節的例子,比如:北京附近冰釣遇東南風不好釣,我想,其中原因也有東南風帶來暖溼氣流,水上層升溫快,魚趨而上浮,故此底釣難獲!...

還比如:“秋釣黃昏”,竊以爲多在北京深秋11月後,此諺語最具寫照!晴朗天氣,魚多在上層曬陽取暖,直到近黃昏4點40分左右才見底層起星拿食,吃沒兩口。5點一刻左右天已黑了!(此季和暖天氣夜釣12點前一段時間,細線小鉤靈敏釣組可得鯽;對路餌可憋鯉,甚至能出大魚)

現下季候,晴朗白天魚上浮業已明顯,換細線靈標勢在必行,不要想再沿用夏季重口時的釣組魚訊,腥食活餌當發揮作用了!陰雨天氣只要水溫差變化不大,反利於釣底,有點類於春季。

“秋釣旮旯”也同樣涉嫌趨溫!前些年。我有11月初在某野坑東北角近岸僻靜草棵處午後頻獲大鯽的體驗。現在想來,也是水淺魚兒趨溫藏匿所致!類似於春季戳茬……

除自然氣候造成鯉鯽魚種明顯趨溫現象外,人爲因素同樣可以導致魚兒趨溫!比如:春秋魚坑塘夜補機井水,新補涼水在下,原坑溫水在上,則白天(起碼上午)鯉鯽上浮難免!此時,選擇較淺釣位當爲明智!等等,不再細說…

關於鯽鯉魚等趨溫性表現還多,但憑在下一人薄力不可能全面佐證!盼釣友在日常釣事活動中勤思善謀,融匯貫通,厚積薄發!必能化腐朽爲神奇!於“無魚”之處取魚,纔是我等修行之“大獲”也!

二、中篇——趨氧性尋根

氧之需求,萬靈皆有。就水族而言,常見的例子是夏季屬伏後連陰天氣或肥水水域,鯉鯽缺氧浮頭叫水,是其極端表現(嚴重情況俗稱:“翻坑”或“泛塘”)!魚兒已然是處於生命垂危狀態,最後行使其苟延殘喘權利!此時,若某“昏君”仍要強行以餌相邀,未免就有點兒一相情願的味道啦!…開個玩笑!

大家知道,凡生靈都不能離開氧氣存活,人類及陸生動物身處大氣之中,除病態及毒氣污染情況外,一般不會感受缺氧滋味(登山者有此榮幸)。魚類長在水下,是靠溶於水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循環的,它們每次張嘴“吞水”過程中,腮耙部位微細血管吸收水溶氧來完成“呼吸”使命。

然而水體中的氧氣分佈不象大氣中一樣基本均勻很少變化,而是隨着自然界許多客觀條件的改變而隨時改變!因此,水族動物的趨氧行爲就顯得格外明顯!鯉科魚類對水體中溶氧含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草魴鰱鱅等中下層魚種需氧量肯定高於底層鯉鯽(鯽鯉之間也存在溶氧需求差異)。

無鱗的鮎魚嘎魚及泥鰍黃鱔等魚種,在缺氧環境下,能上浮水面直接吞嚥空氣,然後再潛回去堅持很長時間。據說,它們具有類似陸生動物“肺”的輔助呼吸器官,可以幫助緩解缺氧,這也是該幾種魚上岸後能“久”不致死的原因。

我等非專業魚類學家,對各種魚所需之正常、最低極限溶氧量不甚明瞭,也不可能每次出釣都來個現場測試。因此我覺得,明白一個囫圇道理,或憑感覺判斷來指導實施行動也就夠了。

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 第2張

1、魚類自身耗氧量與內外部條件的關係

(1) 魚種不同,耗氧不同;

(2)魚體越大,耗氧越多;

(3) 水溫越高,耗氧越大;

(4) 運動越多,耗氧越多!包括繁殖期運動、覓食運動、其它運動等;

鯉鯽最適生長水溫爲20——22℃,(自然界條件當然不可能如此嚴格,經過長期的生存考驗後,各地鯉鯽一定都有一個相對擴展的適溫空間!)…

冬季北方冰釣大家都知道,冰下水溫約在0——4℃之間,以北京地區的冰釣經歷來看,自然水域主要釣獲是鯽魚(東北地區釣冷水魚類除外)。以前有專家說,水溫低於8℃時鯉魚不攝食!但實際上並不準確。

在大密度養殖塘或多鯉魚的自然深水水域冰釣經常能夠拿獲鯉魚草魚,這是大家都能驗證的事實;而結冰前一段時間,水溫低於8℃以後特別不好釣魚也是事實!爲什麼呢?大家恐怕要考慮一下魚類的逐漸適應過程和代謝程度。

魚屬於變溫動物,隨外界水溫而改變體溫。水溫突變,對魚類來講,要進行快速的生理機能調節,道理上應該說對攝食影響很大甚至絕對停食或導致死亡,但水溫緩變,他們的耐受能力又很強,但也需要一個過程來調整代謝,魚類所攝入的能量完全用於生長繁殖和運動消耗,而不必用於保持體溫!冬季水溫遠不適於鯉鯽等魚生長,攝食量少,代謝極慢,運動也少或不運動,這就是冬季冰釣往往需要“人找魚”的道理所在。

鯉鯽等魚最高耐受水溫,各地情況具體不詳,但北京地區若魚所處水層溫度高於28℃後再想讓它們正常覓食恐怕就很難了!這也是“夏釣潭”“夏釣早”“夏釣兩頭兒”等諺語表明魚類反向趨溫行爲的有力證明。

添此數段文字,既是讓衆友對上篇中導致魚類之趨溫反應,瞭解、鞏固一個量化的條件及範圍概念,同時也是爲中下篇做些鋪墊!

水溶氧的來源主要靠大氣與水的交界面之間的直接融入;另有一部分產生於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2、影響水溶氧的因素

(1)水面污濁度

越污濁越影響溶氧,尤其浮油,基本可隔絕溶氧;

(2)水質情況

水質清則溶氧好、水質濁則溶氧差、水瘦溶氧好、水肥溶氧差等。

(3)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響

水草多則白天好夜晚差,浮游植物、藻類與水草類同;

(4)水生物

水中浮游生物耗氧量很大,一般肥水浮游生物即多,溶氧必差;

(5)水深

水錶層溶氧量最多,隨水深增加而遞減;

(6)天氣條件

①風——風攪動水面,增大氣水接觸面積,同時加強水層間動態混摻,利於溶氧;另外,風可降低水錶層溫度,利於與底層溫水形成上下對流等。

②雨——降雨往往可以改變大氣壓強,就是我們常說的:雨後氣壓升高,利於水溶氧;雨可降低表層水溫,促成上下層對流,大大改善底層溶氧環境等,

(7)溫度

氣溫越高,水溫越高,則溶氧量越低!(而魚類的自身耗氧量卻隨水溫增加而增加!這是一對相當大的矛盾!)

(8)氣壓

地球大氣壓強不是恆定的,陸地氣壓大約在720——770mmhg之間變化。氣壓越高,水溶氧量越多!

(9)空氣溼度

溼度越大,溶氧越差。

(10)潑灑魚藥化肥等

養殖塘潑灑魚藥化肥等情況也會嚴重影響水質、溶氧,屬於人爲因素!還有空氣污染等。另外,流水溶氧好,靜水溶氧差!也算一條。

談到這裏,咱們也就能大概尋一尋數伏後陰溼悶熱天氣條件下,魚爲什麼會浮頭直接吞嚥空氣的根源了。

伏天溼悶:人感覺呼吸不暢憋的慌,是大氣壓低的表現。而:

氣壓低——溶氧差。

水溫高——溶氧差,魚耗氧大。

溼度大——溶氧差。

沒有風——溶氧差。

無陽光——水生植物光和作用減弱或停止。

還有——底層腐敗有機質在此天候條件下極易產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等等惡劣情況,盤根錯節!全都趕一塊兒了!您說,魚不浮頭,更待何時啊?此時此刻,水溶氧已成爲魚類生存幾要素中最前衛最要命的一條了,趨溫、避險、吃食都已全然不顧也。

淡水魚類明顯缺氧現象一般多發在夏季,我想這主要是由上述水溶氧相關條件中,“高溫”“高溼”“低壓”“肥水”這幾大因素綜合作用所促生的!鯉鯽因趨氧行爲而影響垂釣的例子除此極端情況外,表面上好象所見不多,但實際上鯉鯽因趨氧而離底變層覓食甚至停食的狀況卻是絕對不少的!甚至每天每時都會“暗中”發生!水體上下層之間的溶氧度是不同的,越靠水面溶氧越多。若排除趨溫反應,則鯉鯽變層,都與趨氧趨食相關。

前些年,現在的北京朝陽公園叫水錐公園,大湖面肥水,數年間一直時興海竿飛鉤釣鰱鱅(一般春秋釣底,夏釣浮)。記得那次是6月初,旁側一位硬酸食飛浮釣老者,一日中竟連獲三尾大鯉!按當時天候算來,即便湖底水層也已達鯉鯽最適溫區,應該可以排除趨溫上浮的可能性;那麼該三位鯉魚大人會不會是由下而上的趨食反應促其就範的呢?

北京釣友早些年做的陳年老酸食,外地朋友可能不多領教!說句笑話,打開缸蓋能酸出二里地去!對着鼻子聞,沒準兒就薰一跟頭也保不齊!釣前一般揣幹饅頭、紅塘等副料,臨了還要塞點臭豆腐進去!那種酸臭味道,實在不好恭維,我想也不是鯉魚天性所嗜之口味(這一點,隨魚類長期環境適應性而論,不敢絕對)。因此,今日想來,應該是鯉魚先生趨氧上浮在前,吞食在後!也未可知?…

上篇中,我寫過一句話——自然界氣候瞬息萬變,魚兒三趨行爲環環相扣,穿插變換存在。這不是信口開河!

如今手竿懸墜盛行,一年春夏秋三季,一日之間,早晨底釣挺好,其它時間段鯉鯽變層改吃浮食,除鉤餌霧化干擾因素外,實戰中,大家或半水,或提墜等等路數也經常能夠體驗!那麼,魚之三趨攙雜其中,究竟是誰主沉浮,各位慢慢想吧!…

冬季溶氧應該最好;但冰下溶氧則差,主要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輔助造氧,(冰下無草不好釣之說,由來已久)結冰前期,薄不載人,魚類從開放形溶氧環境突然間蓋上個大鍋蓋子,缺氧難免!首期冰釣時,大氣與冰眼水面突然接觸,會在冰眼附近迅速形成一個個富氧區!忍飢挨凍慢倒氣兒的鯽魚們趨之若騖,極其好釣!也是魚類趨氧反應的一證。(兩週以後,相對差多了…)

在上篇中,我提到冰釣時遇東南風魚上浮底釣不佳,其中有趨溫的成分;此篇即表,我們就應該明白不僅侷限於此!北京地區的東南氣流來自海洋,在冬季一般是暖氣流。氣溫突然增高,水溫也會隨之變化!導致魚體新陳代謝加強!在冰下的封閉環境裏,最容易出現的其實應該是缺氧!所以,大家看事物一定不要單一,什麼情況都要綜合分析!正確排除!

春秋兩季水溫大體適宜,溶氧豐富。魚類基於繁殖、儲備冬眠等需要,多會在此期間大量攝食!趨氧性先決條件達成得最好!趨溫性反應則在早春、晚秋期輪爲首位。

夏季晝夜24小時之間,氣溫變化、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強弱等,是一般天氣影響水體溶氧環境的先決因素!夏季夜釣中:12點前、4點鐘後往往有兩個相對攝食高峯段,除暗合了魚兒們的作息時間表外,也許還捎帶爲咱指明瞭水世界中,溶氧量微妙變化的情報內涵?...這是我瞎猜的……

“趨氧性”之中篇我就寫這麼多,大家可以根據當時季候條件思考判斷出釣水域溶氧環境及魚兒的可能趨食度,決定出釣行止和策略,不再多談.

三、下篇——趨食性暈談

魚之趨食,天性使然,表面看沒什麼可寫;但實際上卻難住了在下!說實話,本人只是曾耳聞有“譚論”三趨之說,卻並未拜讀過佛杭前輩的原作,故對趨食性一節所指範疇,心中茫然!因此遲遲難以命筆。…

鯉鯽趨溫趨氧行爲,一般不外乎受控於季節變更、晝夜水溫差、代謝調整、內外因條件等方面;而趨食性三字,卻也包羅了:魚性、餌性、人性、藥性、天性、水性等等諸方面話頭!尤其是談到餌字,害怕了!君不見如今用餌——十三香怪味蛋、天下無荒屠龍刀劍,無奇不有!說不定過不了幾天,鈉米技術魚餌也快粉末登場了!…故,談餌色變!決不敢寫!

輾轉再三,突然間腦海中重新閃出個“魚”字,便豁然開朗!譚先生當年必定是以此入手無疑!…思忖起來,以在下拙見,魚之趨食性表現,似可劃分爲三種,即:主動趨食、被動趨食與物質誘導反射趨食等。

咱仍以北京地區鯉鯽魚種爲例,暈談!

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 第3張

一、 主動趨食

春季,能夠在坑塘中自然繁殖的鯉鯽等魚種從嚴寒的半冬眠狀態逐漸恢復過來,它們面臨的頭等大事就是蓄能繁衍。鯉鯽最適繁殖水溫爲16——18℃,(春季水質、陽光、溶氧、溫度等條件都適宜;秋仔也有,但少)每年四月上旬到五一前後臨產前這段時間,溫度、溶氧條件較好的天氣,大家都能感受到魚兒的一段狂咬期!碰上微風的陰天、雨霧天,那簡直就是“斜風細雨不須歸了”!

春末至中秋前這一時段的冷雨天氣,就是大家常能體驗的“人凍得發抖,魚瘋吃”的那種釣況:水溫高、冷雨涼,人凍得瑟瑟發抖,但手一摸水溫卻是熱的!可想而知:底層水更“熱”,魚兒絲毫沒有理會到陸地上的“冷”!相反:水層下熱上冷,極有利於對流,底層溶氧條件得到非常之改善!

上述兩種情況,可以歸爲魚兒主動趨食的典型表現,是在溶氧、溫度等條件達成較好的基礎上,由動物本能所決定的有點接近瘋狂的行爲特徵。

遠的不舉,今年五一前後兩次,北京東郊片林40元一天鯽魚坑,3.6米竿臺釣,麪食搓及紅蟲拉間替使用,(我並未打窩,趕上了陰暖或細雨天氣),頭一天撒放的大鯽魚,那整個就是一個前赴後繼,釣光了算的場面!上午半天,幾乎一律底層截口,像我這樣眼花手慢的半吊子,三四十斤一點沒感覺困難,(年輕的快手兄弟都比我釣的多)。

前不久,上海一位王兄弟向我細緻介紹了他們一次狂釣草魚的經歷:30元釣一天的上百畝半野大塘,草魚多。當日初夏半陰天三四級風,十多位釣友在塘,但一上午手竿海竿底釣浮釣,王兄弟三人僅得一尾小草魚。中午,經驗豐富的師哥不知從哪裏搞來一大筐浮萍,倒在近下風口處……約半小時後,草魚陸續集來,三人中兩位用6米手竿浮鉤掛草追釣。另一人專門負責抄魚。兩根手竿搏大草斷線無數,儲備打光爲止。最後魚獲——一輛大屁股桑塔那的後備箱沒裝下!……王兄弟說的後兩句話我記得最真:“…它們好象一點不怕人!瘋了似的!”“…直到浮萍吃光,才慢慢散去。”我想,這也是草魚集羣趨食(浮萍)所使,主動“大舉進飯”的一個好例子。

二、被動趨食

魚兒被動趨食例子多多,比如在魚口不積極的時候施行的傳統釣(包括冰釣)提竿逗引,臺釣晃竿小把戲及多次壓水動作尋逮“次降訊語言”等,都是魚類在一定溶氧、溫度及避險客觀條件下我們能夠感覺到的非主動趨食。這時候,魚類對動態食物比較敏感,是本質趨食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舉一個不該舉的例子:多年前,我第一次嘗試“戳茬”是在仲春鯽魚甩子前的一段時間。朝陽東風鄉某東西向長野坑,北岸偏西有一片約四米多寬的小葦叢(當時水上葦茬僅有半米多高)。前幾次去都是在葦叢邊沿與亮水交界部用五米寶利大竿傳統釣組定點打酒米底窩,伊豆6號倒刺鉤掛蚯蚓釣野鯽,(水深約有一米一二)但始終收穫可憐,最多的是一次黃昏時分得了11尾一兩左右的小鯽魚,還挺高興!其它幾次無異於白板。

後來,發現近處葦茬經常被魚撞動搖晃,甚至每次悉悉梭梭出出進進的感覺都很明顯,於是心癢難耐琢磨變着兒!那時我用的是桐木細硬尾小標,將標座下拉一大半,水線約二三十公分,隨便摳一個聚苯包裝板中黃豆大小的塑料泡沫球,套插進標尾根部,浮釣時顯示3、4目,浮力借用正好!於是立刻開始演練“戳浮”!專找魚碰撞搖晃的葦茬處掛蚯蚓下鉤,有時鉤下去直接就被拉走;有時逗幾次,必有一個漂亮的“頓感下沉”!第一次試驗居然就在這極淺(四五十公分),看似無魚的地方釣到了9尾大鯽魚!回家稱總重五斤三兩。後來幾次,時逢雨後漲水,如法炮製!皆有新奇收穫,甚至包括把竿子退成兩節,在腳前十幾公分深處哈喇標(水線不能再短)瞎追釣,竟也照樣送平標抻出大鯽!

那段日子,被勝利衝昏頭腦,每天都去,連續屠殺!被周圍幾位保守派底釣白板老哥戲尊爲此坑“冠軍種子”……現在回想起來,還爲當年學釣初期瘋鉤產前大鯽而深感愧疚!……(不過,後幾年,那些野坑已被陸續填沒了…)

戳茬釣,應算是鯽魚趨溫避險被動趨食的典型例子。有很多時候,定窩定位等魚無獲。而找魚施鉤,(如草叢逗釣、戳茬、戳拱、戳角、下風近岸、追星釣(北京叫:遞筋兒釣)、半水釣、守魚道、打特異地形等)食送到魚嘴邊,張口就咬的情況,也算是魚兒被動趨食(人主動找魚)的證明。

三、物質誘導趨食

魚兒由於趨溫、趨氧、休息、避險等需要而停食的時候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人爲用某種特殊物質誘導或改善客觀條件,使魚傾向或實施趨食行爲,我覺得,應該與第二種被動趨食略有區分。

簡單舉例:

1、“二甲基—β—丙酸噻啶”,據魚類專家和釣界有識之士研究表明,它是一種非營養型環境激素誘食劑。椐武漢邢樂仁前輩早期實驗鑑定,它可以緩解鯽魚缺氧狀況,迫使它們從浮頭狀態,回潛缸底連續啄食沾有該成分的棉花球!…這一創舉是一般營養型、味誘型誘食物質在相同條件下絕對無法實現的。該物質眼下我雖已尋得,但還來不及實戰體驗測試,缺乏心得,故此,恕不敢多談。

2、氨基酸、大蒜素、甜菜鹼、香味素、乙酸酰氨等物質,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較強的誘食作用,但還都屬於營養型誘食機理,終是沒有脫開魚類趨食性反應這一根本特徵,不能算作此類。

3、趨光性誘導:熒光墜、燈光等着數,表面看,似可歸於此類。但實際上魚趨光行爲,除新奇、覓偶等原因外,其本身很可能並沒有脫開趨食這一最終目的?總之,本人也還迷茫!需要專家確定。

4、聲響性條件反射:養殖塘敲盆敲桶敲鐵棍(及飼料落水聲等),魚兒們一旦形成習慣反射,則也經常被釣友們用來聰明誘導,等。

絞盡腦汁,小可只能寫這麼多了,若有不足,且容智者隨後加以補充修正!

捎帶提一點:魚情萬變!“競技”人爲高密度池,與我前三篇舉介的三趨環境條件必有較明顯的差別,回鍋猾口魚情及高密度缺氧環境等方面也都各異。實際上,江湖老客也許沒有幾個能善搏快魚;同樣,競技高手也很難在大水庫裏成就“一標深創造”等。無不說明:環境與條件是“釣”字上重要的取決要點!但最終還是要在一個“變”字上體現功力!而“變”字源於“練”字……誰都不能脫開講的!

在下寫此“三趨”目的,主要是想爲一些江湖新友獻點草莽體會!由於經驗所限,其中難免出現漏洞、錯誤。盼衆釣友得過且過,願取所需,或看罷一笑拉倒!

釣魚本身,如今可說是一門包羅數理化產學研天地文全方位多學科的綜合技術!天下釣友都愛魚,也從中感受自然和豐富知識,是爲數不多的可以讓咱活到老學到老的有益運動!大家熱愛釣魚事業,此心慼慼焉。

話魚的三趨釣論之全解(趨溫、趨氧、趨食) 第4張

四、三趨續篇——人找魚

1、春釣灘、夏釣潭、秋釣陰、冬釣陽

此諺語主要是從趨溫性入手所總結的四季釣位選擇經驗。

春釣淺灘之說我在三趨中已經佐證過,一般是指早仲春的陽光天氣,上下水層存在較大溫差(下涼上暖)魚兒曬陽取暖上浮尋淺促成的一種時節性規律。早春陰冷、仲春陰暖天氣,魚歸底歸深也是自然的!因爲,一切成文的經驗,我們都要靈活運用,要站在魚的角度“想魚所想” !思考前後天氣情況及真實水溫變化,魚的可能感受及藏身之地!而不是機械地拿陸地的感受“以人度魚”。

夏釣潭,是指盛夏初秋晴天,上層水溫絕對已超過淡水魚適溫(或耐受)區域,魚類逃熱趨涼所使,而形成的一種潛回深水的規律性必然性總結。然而,有的養殖塘,最深處也許就一米五上下,您讓它們到哪裏去找“潭”?底層水溫可能照樣超過適應範圍,此時,由於水溫高,魚兒代謝很強(呼吸頻率一定很快),耗氧巨大。

缺氧情況同時折磨着他們!即使還不至於上浮水面掙命,但想讓他們正常吃食,卻也不易了!這就是在水位不深的坑塘,盛夏高溫季節一到中午前後直至下午(魚基本停食熬暑),釣不好魚的原因。那麼,沒有深潭,怎麼辦呢?釣友可聯想南岸陰涼處、相對的深點位、海竿打中央等釣位思路,必可比平常地方多些柳暗花明的機會!同時,此諺語也間接解釋說明了夏季冷雨天氣爲何好釣魚的根本道理所在。

秋釣陰(指陰涼處),一般釣友解釋是:國中秋時節沿襲夏季天候條件所形成的規律性認識。這一點,隨祖國各地氣候不同,也不一定機械理解套用!還是要綜合分析當時天氣變化條件而靈活選位爲好。

冬釣陽,我身在北方,只能小議冰釣。冬季冰釣,晴天上魚,陰天吃癟的時候爲多。天不怕冷,哪怕風大6級(西北風),只要有陽光,捂上老棉襖、聯脖帽、大皮靴,背風而坐,照樣上魚!而陰天則一般很差,其中主要原因,其實三趨中已經談過,我想是冰下環境及水溫狀況,導致魚的代謝很慢(半冬眠狀態),爲了減少消耗,本身就不愛動,再加陰天,冰下更加漆黑,水生植物光和作用差!溶氧匱乏,魚在此時大概不會舒服進食吧!

冰釣時背陰之處多不可取,但也根據所釣水域條件而不絕對(水庫河道與大小坑塘不同),總之,選擇背風向陽深淺適宜的釣點,或早晚釣較深,中午較淺等。思維中探察或實際移位試釣,總能找到魚覺得舒服的地方,人也一定釣得舒服,您說呢?

2、進出水口,下風位

出水口處一般魚頭較密,不容質疑!有時在野塘、大湖面出水口附近,還能釣到黑魚、鮎魚、鱤魚等一類肉食性魚種!原因恐怕是它們同樣也知道出水口魚多的事實,前來會餐的吧!微流動水:溶氧好;出水口:食物多等原因造就了這個大家都能驗證的事實好釣位!……

進水口,道理同樣!另外還經常能引得喜歡頂水的鯉魚光顧!哪怕只是很淺的進水地帶,只要有流動和適當天氣條件下,鯉魚必然難逃誘惑前來報道。我多年前曾有一段時間,在一個成魚很少的野坑進水口附近,但逢上游來水,便連續追星遞釣鯉魚,收穫可觀。

而且感覺這種“見魚下鉤,鉤到擒來”“我見魚而魚不見我”的釣法,很有意思!淺水傳統釣組遞釣鯉魚,標相有時比較特殊!俗稱:哆裏哆嗦,上下亂裹。…早些年,某些自然水域進水口附近潛有鱖魚,利用特異地形活餌逗釣,常能不空。

下風位:大約春夏秋三季,只要起風超過三級以上能攪動水面,則趕快變換到下風口定位或追釣,僅就鯉鯽來講,一般不會走空!尤其大風四五級,即使暫不奏效,只要耐心守待!一天之中,相信您一定會又多一次“爽”的體驗,道理不表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