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來源:漁翁社 2.85W

春末夏初,氣候條件比較特殊,此時鯽魚突然變的不如早春時好釣了。這是一年當中釣況最爲糟糕的時段之一,而且持續時間長,一般要到5月底麥黃時纔有好轉。如何破解春末夏初的釣鯽難題,對釣友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春末夏初釣鯽的三個不利因素

1 不利的氣候因素

就魚類而言,水溫是其賴以生存的首要因素,而水溫是隨着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魚類生活具有很強的氣候性。在溫水類魚中,鯽魚對水溫的平穩度要求很高,在氣溫驟然升降3℃-5℃時,就會表現出焦躁不安、萎靡不振和食慾下降等狀況。

每到春末夏初,氣溫就開始快速攀高。而由於氣溫在短期內的快速升高,鯽魚在春季的水域環境溫度和生理機能的平衡被打破,應激反應非常明顯,故呈現出焦躁慵怠、少食懶動等情況。這是鯽魚在春末夏初期間,由低溫向中溫過度時,顯現出生理機能調節的自然現象。

在這個期間,有一個常見的有趣景象:晴好天氣裏,成羣鯽魚停浮水面不食不動或者集羣浮頭併發出較大的咂水聲,俗稱鯽魚曬太陽。

其實這是因爲在強烈陽光照射下,水體形成了表層、中層和底層的三個溫差區,並且溫差會隨着光照時間增多而加大,導致水體中上層溫差的交流速度不斷加快,其溶氧量也隨着增加,而水體中底層的溫差交流速度相對緩慢,溶氧量逐漸趨低。於是習慣於底層生活的鯽魚,只能漂浮到氧氣較爲充足的水面。一旦水體表層溫度過高、氧氣不足時,它們便浮頭吸氣,藉助空氣來增氧。

因此,鯽魚漂浮水面或浮頭咂水,其目的是爲了獲取更多的氧氣,是生存的應急措施,並非真的在休閒曬太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垂釣,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在春末夏初的一段較長時間內,適應迅速攀高的水溫環境,並儘快完成生理機能的調節,已成爲鯽魚生存自保的第一要務,旺盛的春季採食期告一段落,垂釣進入低谷期。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2張

2 不利的水情因素

春夏之交,降雨還比較少,但恰逢農田的耕種期,農業用水量是一年中最多的時候,塘庫河壩中有限的冬春蓄存水便成了應急之需。於是魚類生活水域的水位急劇下降,在氣溫日趨升高的境況下,水體的晝夜溫差進一步拉大。這無疑加劇了鯽魚生理機能調節的難度,一般要延長到5月底才能完成。

3 不利的魚情因素

春末夏初難釣鯽,除了鯽魚特殊的生理機能調節的主觀因素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即滑魚多。通過春季的垂釣高峯期,能存活到夏初的大多是“漏網之魚”。它們經歷了太多的垂釣生死考驗,養成了謹慎、多疑的習性,在大白天是不會輕易攝食吞鉤的。

鑑於此,在春夏之交的時段裏,釣獲鯽魚的難度的確很大。所謂的“五一”期間是垂釣高峯期,其實是指度假休閒而出釣的人多,絕非是釣獲豐碩的黃金期。

實際上,在暮春的尾期出釣,尤其是在自然水域釣野鯽,當“空軍”或釣獲甚少的絕不在少數。當然,春末夏初難釣鯽也不是無解之題,關鍵在於要採取有效對策。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3張

破解春末夏初難釣鯽的對策

1 掌握出釣時機

在春末夏初,鯽魚雖然正處在調節生理機能的難熬期,精神不振,採食消極,但爲了生存並安全度過調節期,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還是會有少量的覓食活動。出釣時只有抓住鯽魚有限的活動覓食時機,纔會有較好的收穫。

釣早晚。在晴好天氣的早晨5-8點和傍晚5點半以後,天色較暗,氣溫適中,水體含氧量高,鯽魚活動較積極,是出釣的良機。但在上午8時至下午5時期間,陽光強烈,水溫升高,釣效大多欠佳。因此春末夏初釣鯽,要起早貪黑,抓兩頭放中間。

釣雨。在無風或風力小的陰雨天,最好是小到中雨的天氣,氣溫較爲平穩,水體的溫差交流速度緩慢,並且雨滴敲打水面,水中溶氧量增高,鯽魚感覺舒適,便會萌發較強的覓食慾望。此時出釣,效果一般不壞。但大到暴雨、雷雨天或大風陰雨天則不宜出釣。

釣黃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小夜釣”是個不錯的辦法。在晴天的下午6點至晚8點半之間,太陽西落,天色趨暗,水溫平和,環境安靜,是鯽魚活動覓食的好機會。此時出釣往往會有驚喜的收穫。但晚9點過後,水溫漸低,鯽魚很少活動,很難釣到魚。颳風或陰雨天則不適合“小夜釣”。

釣風。有3-4級東風或東南風的晴好天,是春末夏初難得的釣鯽好日子。風起波涌,水體溶氧量劇增,餌食漂浮,素有逆流而動習性的魚類活動積極。一直慵怠厭食的鯽魚,也會在這樣的好天氣變得活躍起來。因此在相對水深且和緩的光水區,採取正順風或側順風浮釣,會有較好的釣效,而且魚的個體較大。但風力在4級以上或有風的陰雨天,則不宜垂釣。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4張

2 選好釣位釣點

鑑於春末夏初氣候、水情、魚情的獨特性,在釣位、釣點的選取上是有要求的。選位不當,勞而無功。總的來說,要做到“四釣四不釣”。即釣淺不釣深、釣暗不釣明、釣活水不釣死水、釣順風不釣逆風。

釣淺不釣深。釣場的水體無時無刻都在作溫差交流的調節運動,但在外界的作用下,卻有水體溫差對流的快慢之分。在晴好天,陽光照射,水體上層溫差交流速度快,中底層水的溶氧量就低,鯽魚漂浮水面;早晚或陰雨天,水體的溫差對流慢,其溶氧量相對要平衡些,鯽魚會在底中層活動覓食。所以晴好天氣忌釣深水區,要在釣場深淺結合部稍爲偏淺的一方尋找釣點。但水位也不宜過淺,淺水區的溫度上升太快,鯽魚會避而遠之。

釣暗不釣明。這有兩層意思:

一是釣點選擇在岸邊有遮陽的地方,因爲陽光不直射水面, 表層升溫慢,局部水體溫度較均衡,溶氧量也相對較高,鯽魚喜好在此水域棲息。但釣點水位以0.8-1.5米之間爲好,過深過淺均不太適宜。

二是釣點選在離岸較遠、有孤立稀疏水草的地方。因爲既有水草遮掩,又有水草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浮游生物較多,鯽魚常常會聚集其周圍活動採食。但水草茂盛成片的地方則不適宜垂釣,草密不透風,水體缺氧。在睛好天氣,光水區一般是難有好釣獲的。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5張

釣活水不釣死水。鯽魚在春末夏初調節生理機能的特殊時期,相對適宜的水溫、充足的水體氧氣已成爲其生存的主要追求目標,覓食則成了第二需要。所以垂釣時就要在釣場裏有水流活動的區域找釣位。這些水域溫度適中、溶氧量較高、餌食也豐富,比較適宜鯽魚生活。比如進出水口的附近、回水灣、有暗流涌動或有泉眼冒水的地方等等。

在釣點選擇上,最好是渾水區或稍有水草的地方,但水位要適中,不宜過深或太淺。一般來說,靜水區不僅水體較深、水層溫差大,而且溶氧量低、缺少餌料,不適宜鯽魚生活。所以在晴好天垂釣時,要儘量避開這些區域。

釣順風不釣逆風。春末夏初風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着垂釣活動。在風力達到3-4級時,釣場水體的上層與下層會背向而動,水面激起的波浪既能有效平和水溫,又增加了中上層水體的溶氧量,同時周邊及水底的餌食也會隨着水體的運動而漂浮水面。所以鯽魚會在相對和緩水域的中上層逆風遊動覓食。此時要在上風口選取釣位,採取正順風浮釣法,往往能收到特效。

如果釣場水域較大,順風釣岸邊水淺時,可在較深光水區釣順側風,效果也不錯。但釣逆風則與魚類溯流而上的習性背道而馳,一般是費力不討好。

此外在較大風力的作用下,水浪拍打岸邊,會激盪起較大的回漩水流,魚不靠邊;同時因水體下層的逆風運動,攪起了底部的泥漿沙土,水體渾濁,魚則規避水底。故此在颳風天釣底、釣淺、釣邊,都難有收穫。在風力達到4級以上時,大型魚喜歡乘風破浪,活躍異常;但如鯽魚等小型魚則驚惶不安、蟄伏少動,不宜垂釣。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6張

3 注重垂釣細節

總體上說,基於春末夏初鯽魚不愛活動、攝食慾望低等特徵,在垂釣細節上要特別注意。“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放在春末夏初的釣鯽活動上,是恰如其分的。

一是窩料和釣餌要選用自然清香型,忌用濃腥料。同時底窩要做大、釣餌要精細。紅蚯蚓、白蛆蟲等活體餌在有風天氣釣浮,效果較好;一般情況下,還是以素餌爲佳。

二是釣組比中幕春時要小而靈。氣溫升高了,溫水類魚應該活動更積極纔對,但鯽魚因處於生理機能調節的特殊時期,懶動少食,其攝食力反比春季弱。如果釣組偏大,漂墜遲飩,往往抓不住魚口。尤其是較大個的野鯽,浮漂動作大多隻在0.5至1目之間。所以垂釣時要注重觀察辨別漂相。

三是施釣中要依據天氣、時段和水域環境的不同,仔細分析尋找魚層,並採取相應的垂釣方法。比如晴天和陰雨天、早晚與白天、塘庫與河流等等,魚的泳層各不相同,在釣法上也要隨之而變。

四是在大風天浮釣時,要注意三點。其一要選用輕墜大號短漂,便於調釣各個水層;其二要選用白蛆蟲、蚯蚓、麪糰、飯粒等禁得住水浪衝擊的釣餌,其中白蛆蟲爲首選,不僅目標醒目而且是蠕動活體,釣獲率較高;其三拋投鉤餌時要充分運用竿線的彈性,輕柔準確落點不可隨風肆意亂投。

春末夏初,鯽魚不好釣,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掌握技巧 第7張

垂釣時要反覆調試,應情而變,找準魚的泳層,並儘量將鉤餌拋落到釣點的後方,任其順風漂流,等到風線用完再收線重複拋竿。實際上這是將釣餌模擬成自然餌料,誘鯽魚上鉤,這對釣大個滑魚特別有效。一般地在鉤餌通過釣點或釣點的下風口時即有魚口。因爲風力帶動了底部水體,把大量的窩料攪動漂浮起來,釣點及其下風口水域餌食相對要豐富,所以鯽魚會源源不斷地聚集攝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