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來源:漁翁社 3.18W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在江西的一條河道里,突然大量繁殖一種小魚,它不像一般的淡水魚身上有滑溜溜的黏液,身上的鱗片逆着用手摸感覺很粗糙。這種魚多在臭水溝、顏色鮮麗、繁殖迅速、且煮不爛、腥味極重。村民擔心這種魚大量繁殖會對當地的江河造成惡劣影響。就此,專家表示,該魚是一種珠江水系的特有魚種——菩薩魚,因顏色鮮麗具有觀賞價值,不會對生態造成惡劣影響。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2張

看到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廣州、或者珠江三角洲一帶常見的一種叫做“花手巾”的魚。

“花手巾”是生活珠江流域南部一種特有的野生熱帶魚。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學名叫什麼?我想“花手巾”這個名字是我們小孩子叫開的。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3張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4張

六七十年代,廣州郊區的水田裏、菜地的水溝裏;甚至是當時的污水溝裏,到處都有它們的蹤影。它有點想剛生下來的小羅非魚。不過它比羅非魚要細長,尾巴是紅色的。“花手巾”身體兩側的豎紋紅、綠相間;不像羅非魚是綠、白相間的,它的背鰭和胸鰭也沒羅非魚那樣厲害!“花手巾”的體型小、我抓到過最大的“花手巾”也就7、8公分長,它們多數只有4、5公分左右。我一直懷疑它是羅非魚的親戚。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5張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6張

“花手巾”是一種野生魚,個頭小,而且生長期長,樣子也一般,但不容易死;我從來沒見有人爲了“吃”的問題去捕捉它們。在田間邊挖出一小水溝連接到河邊,放水下去,一般不到1小時,這鬥魚就會躍上小水溝,有一回我最抓多有24條。小時候找來個裝豆腐乳的瓶子,瓶蓋上挖2個小洞給魚換氣,平時就抓點蒼蠅蚯蚓米飯扔進去,養熟了的“花手巾”不怕人,一扔蒼蠅進去馬上浮上來吃。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7張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8張

國小時經常看着玻璃瓶裏的“花手巾”發呆,沒少被老師沒收。有時候下雨它會蹦,從魚缸蹦出來掉地上粘了一身泥,數小時後才發現它,硬邦邦的以爲都死了,扔回水裏泡泡一翻身又活了。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9張

其實小時候說的“花手巾”魚就是人們說的鬥魚。它具有爲了繁衍後代而遺傳的拼死爭鬥天性,以至於得了“鬥魚”這個雅號。若要看雄魚相鬥,一般選擇體型相同、大小相等的兩條。雄魚相遇後,便互相追逐,各自彎着身子張開魚鰭,迂遊對峙。若其中一條自忖不是對手,就會夾着尾巴逃跑。若是覺得勢均力敵時,就有一方主動發起進攻。

臭水溝的魚、顏色鮮麗且煮不爛,廣州人叫做花手巾 第10張

而現在,“花手巾”已經很稀少了,我也很多年沒有養“花手巾”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