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情感:我的釣魚經歷

來源:漁翁社 1.27W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唐代文人胡令能的詩作《小兒垂釣》。

這首詩用在我的身上也是最爲恰當的了:因爲我就是在兒時學會釣魚的。

我今年60歲,釣齡有48年了,我們縣是位於江南的宣城地區,丘陵地貌,水域很多、號稱“魚米之鄉”。

記得我12歲的那年,看着哥哥在每個星期天都釣得許多的魚回來很是羨慕啊!就纏着哥哥要跟他學釣魚,哥哥就動手幫我做了一支釣竿,細竹爲竿、線是用媽媽的縫衣線、漂用的是鵝毛管、鉤是用縫衣針在燈火上燒紅後做的,到了星期天我就很高興地抗着釣竿同哥哥一起開始釣魚了......紅蚯蚓是自己挖的,也不知道啥叫布窩,隨便找個地方,掛上蚯蚓就胡亂拋釣,但當我在哥哥之先釣了第一條小鯽魚時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竟然想和哥哥比比看誰釣的多,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啦:第一次就輸得很慘!但從那以後我就迷上釣魚了......

漁人情感:我的釣魚經歷

我是個特愛琢磨的人,看到大人們在水邊淘米洗菜時(特別是洗雞、鴨、肉時)就引來了許多的魚,我就想到了“油”!但是,要知道:那個年代買米還要搭山芋幹,糧食是非常緊張的,小孩家豈敢偷米做窩料?“油”就更加珍貴了!但我有我的辦法——去油坊刮浸了油漬的泥土,然後將大嬸、大媽們殺雞不要的殘食收羅來,摻些油坊刮來浸了油漬的泥土就是上乘的“窩料”啦!每次:三五小朋友們相約釣魚,不用說,冠軍必定是我的!此後,我家的左鄰右舍家家在星期一就飄出燒魚的香味啦:那都是我的功勞哦!

漁人情感:我的釣魚經歷 第2張

70年3月,國中畢業的我下放到了農村,會釣魚的手藝就美了我們整個知青小組啦!四年中,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雖然很艱苦,但“釣”的快樂始終伴隨着我!白天勞動就晚上釣、天晴幹活就雨天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唐代詩人張志和於顏真卿席間與衆賓客唱和的漁夫詞《漁歌子》;卻也是對我在那個時期最好的證例啦......

74年12月,我應徵入伍到了部隊,開始的2年是“新兵蛋子”,想釣魚想的手癢、卻不敢雷池半步,熬了2年沒有摸釣竿,第三年的一次戰友父母來部隊探親,三五老鄉圍攏小聚,準備菜餚時我就自制一個釣竿,在部隊的營房壕溝裏釣了2、3個小時,漁獲大小皆所有用、我再親自動手上廚房、幾乎是做了個“魚宴”!老鄉中有位已是副團級的幹部,這次他發現我不僅會釣魚,而且還會燒魚,此後就經常被他“調公差”:陪他釣魚、燒魚慰勞他的一家......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轉眼從部隊回來已經30多年了,垂釣的愛好一直持續至今,釣魚的裝備變好了,但釣魚的環境越來越壞了!污染、電工、甚至下毒的情況屢見不鮮!真爲後人擔憂啊!如此下去、釣又何往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