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水溫對釣魚的影響

來源:漁翁社 1.97W

魚,是一種變溫動物。它的體內溫度隨着其生活環境——水的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據專家通過實驗測定,魚類的體溫與水溫的溫差在0.5~1℃之間。因此說,魚的體溫的變化依賴着水溫的變化,而水的溫度變化又依賴着氣溫的變化。氣溫、水溫、魚溫三者溫度的關係是:氣溫影響水溫,水溫影響魚的體溫。

氣溫水溫對釣魚的影響

淡水魚因魚種不同,生活的區域不同,適應其生存的溫度也不同,若水溫適宜,魚就顯得活躍,食慾旺盛,繁殖力強。若水溫欠適宜,魚就顯得不活躍,甚至停止進食。若水溫超過魚的生存的水溫是8℃,低於8℃就會死亡。爲了便於讀者釣魚時參考,現將常見的幾種淡水魚適宜生存的水溫介紹如下:

鯽魚對水溫適應能力較強,在40℃以下還會有食慾,但是,活動力差。鯽魚的最適宜的水溫是16~25℃。

鯉魚、鮎魚最適宜水溫是20~27℃。

鰱魚、鱅魚最適宜水溫是22~30℃。

草魚、青魚最適宜水溫是25~30℃。

鱖魚最適宜水溫是15~30℃。

甲魚最適宜水溫是18~32℃。

概括講,淡水魚在15~25℃的水溫範圍內都較適宜。也就是說,在這個溫度範圍內釣魚效果最好。

但是,水溫是隨着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了,氣溫受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在不斷變化,從而導致水溫的變化。魚對水溫的變化,通過自身的調節力爭適應水溫而生存,魚對水溫有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調節有兩種方式:

生理性調節。當水溫發生變化時,魚首先應對的辦法就是自我調節。

魚類的敏感器官是皮膚中的微血管和鰓血管。而控制體溫調節的神經中樞在下丘腦。但魚不可能像人一樣通過外在的加減衣服或開啓空調來降低溫度或增加溫度,以使自體不受外部環境溫度的不良影響。魚類的調節辦法是體液調節。體液包括體內的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水分等,通過體液的生理協調,使體溫儘量魚周圍的水溫相接近。

除了自我調節外,另一個辦法是動態調節。因爲水的溫度和大氣的溫度有差異,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水的傳熱放熱也都大氣慢,加之水有上、中、下三個層次,這三個水層的溫度也有差異。水越深,差異越大。據科技工作者在某個水庫測量,當水的上層(表層)溫度爲21.2℃時,1米深的水溫爲18.3℃,2米深的水溫爲17℃。在冬季,水的表層溫度爲4.3℃,水深1米的溫度爲4.5℃,水深2米的溫度爲4.9℃。當水的某層水溫不適宜某種魚生活時,它就會尋找適合自己生活的水層。如春天,當氣溫、水溫較低時,水的淺層由於受太陽光的照射,水溫相對較高,魚就會游到淺水區生活。冬天,水面因受冷風的侵襲,水溫較低,而水底的水溫相對較高一些,於是魚就沉到水底或鑽入泥中、草叢中、亂石堆中藏身,可以再數日內不吞吃食物。夏天,水的表面溫度高,魚就游到有樹蔭的水域,草叢中或溫度相對較低的深水區棲息。夏天,水的表層水溫多在30℃左右,魚對這麼高的水溫顯然不適應,如鯽魚,適宜其生活的水溫在25℃以下,這時鯽魚就會游到25℃的水層生活。

這種水的上熱下涼的現象,學術界稱爲水的“正分層”。冬天,水的深水區溫度較高,而水的上層由於受冷空氣的影響,相對水溫較低,這種水層稱之爲“逆分層”。造成水的溫度分層的原因是因爲水的溫度高,水的密度就笑,水的溫度低相對密度就大,水的密度大就相對較重。再就是水的導熱性差。如某個時段的氣溫是20℃時,附近的水溫往往滯後2小時纔會達到20℃,氣溫下降時道理也一樣,水溫在2小時後纔會降到與氣溫近似的溫度。

這就啓發我們垂釣者,要根據當時的氣溫導致的水溫變化而靈活掌握如何施釣。如春天釣鯽魚雖然是生活在水底層的魚,這時會因爲水的上層的水溫較高,適宜鯽魚生活,它也會游到水的上層或淺水區活動。

還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穩定溫。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氣溫變化不大,沒有陡然產生的忽冷忽熱的現象,這時水的溫度也不會產生顯著的變化,使水溫處在穩定的狀態。若這個穩定的狀態的水溫恰恰是適合魚生活的溫度,魚就會一直顯得活躍,食慾不減,這樣的水溫正式釣獲量大的好時機。

不少垂釣者通過實踐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某一個時段內,氣溫與水溫的變化越大,也就是溫差越大,越不好釣魚,上鉤率很低。溫差相對較小時,釣獲的魚相對較多。春節和秋季溫差在4℃~8℃時,夏季溫差在6℃~10℃時,冬季溫差在2℃~6℃時,最適合釣魚。當我們從氣象預報中獲得近日溫差較小時。千萬不要錯過出外釣魚的機會。其科學道理是,在溫差小的時候,魚無須通過自身的機體調節溫度,也無須進行動態性調節體溫,自身的能量消耗相對較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