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兩個關鍵問題

來源:漁翁社 2.9W

想要成爲一名合格的野釣高手,如果不能準確的瞭解和掌握魚類的生活習性,那麼談何選擇釣位、選擇釣技釣法甚至是搭配餌料呢?今天筆者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些水域情況,看看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把。

一、通過觀察水域情況來找魚羣

魚類生活在水中,它們必須通過不斷的洄游來尋找適宜自己生存的棲息地,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覓食了。這是低等生物的生活習性中,最典型的趨利避害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水域情況來準確的找到魚羣,根據水情和魚情來選擇釣位和釣點,這將極大的提升我們的漁獲總量。

1.泥浪型水域: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水深較淺的區域,原本是清亮的水體,有時在水的下層不斷翻動起渾濁的泥浪,這就顯示出水底有魚在活動,或是底層魚拱泥覓食,或是過路的魚引起泥底上翻,對於底棲型魚類生活習性而言,不斷的翻動水底尋覓食物是它們天生的本能習性之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現象來找到它們的藏身之地。

2.會移動的氣泡:當我們日常垂釣時,細心的釣友都會發現,盛夏季節的水面時常會出現兩種水泡,一種是相對固定位置而另一種則是會移動的氣泡。第一種不會移動的基本上都是水底沼氣翻到水錶的氣泡,當餌料或是其它物質在水底發酵之後,就會生成這種氣泡,通常是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氣泡涌上水錶,出水之後的氣泡很快就會破裂。另一種會移動的水泡大多都是魚類產生的,有可能是魚類身體分泌的氣泡,也有可能是它們在水底遊動時攪起的氣泡。

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兩個關鍵問題

3.被攪動的水浪: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鰱鱅魚或是鯇魚身上,它們的生活習性中對溫度和水溶氧量的要求非常突出,在水溫和水溶氧量適宜的時候,它們會在水體的中上層遊動嬉戲和覓食,時常會將水面攪動起層層浪花,有時甚至能見到鰱鱅魚的背鰭在水面時隱時現,這時下鉤垂釣的話,活性極強的魚兒可能還會追餌。而另一種會導致魚類起浮的原因就是由溫度和氣壓共同導致的水溶氧量不足的問題,這會直接引起魚類的不適應,它們同樣會上浮到水體的中上層,而並不是追逐嬉戲了,因爲水錶的水溶氧量濃度會相對高一些,這時的魚類是基本停止攝食的狀態,所以我們也就很難釣獲它們。

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兩個關鍵問題 第2張

二、季節特徵對魚類生活習性的影響

一年四季的不同季節中,氣溫和水溫的變化差異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化更是非常明顯。不同季節的溫度變化,會直接影響到魚羣的生活習性。按照季節因素來尋覓魚羣的動向,這是作爲一名野釣老手所必須具備的技能。尋找魚羣可以簡單的說,那就是遵從氣溫和水溫的變化來尋找魚羣。冷暖的兩個最極端例子就是冬季和夏季了,在冬季水溫非常低的時節裏,無論是大體型的魚類還是體型較小的魚種,他們都會藏匿到深水區水溫相對較高的區域,並且減少自己的遊動範圍和頻率,這是魚類出於降低能量消耗的一種本能習性。在此時釣魚的難度非常大,而在我國北方冰釣愛好者眼裏,冬季釣魚除了跟隨溫度來判斷魚羣位置之外,還可以通過氧氣含量來進行判斷。在魚兒並不活躍的冬季,水溫是第一要素,其次就是氧氣是否充足了。所以某些稍稍帶有枯萎的水生植物周邊,都成了冰釣愛好者眼裏的黃金釣位。

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兩個關鍵問題 第3張

夏季釣魚時,雖然溫度的要求已經基本滿足了魚類生活習性中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同樣會面臨另議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夏季釣魚時,非常容易因爲高溫而導致水溶氧量消耗急速增加的現象。當水溶氧量不足時,水中耐低氧能力較差的魚類,如鰱鱅魚、草魚、青魚等大體型魚類,它們的活躍程度和攝食慾望都會大打折扣。當水溶氧量濃度變化稍微好一些時,便是我們豐收的時刻了。這也是夏季早晚、夜釣時有明顯優勢的原因之一。

影響魚類生活習性的兩個關鍵問題 第4張

有關自然因素對魚類生活習性的影響,今天就暫時介紹到這裏,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吧。

本站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熱門標籤